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冯至与京派

发布时间:2020-04-15 10:26
【摘要】: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学者,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实现了哲学与诗歌的联姻,使诗走向深刻,走向永远,他创作的《十四行集》则是深受世界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极具哲理意蕴的诗篇。 本文在引言中概述了研究界对冯至已有的研究成果,论及了研究界对冯至文学活动与京派的关系上尚存的一些不同看法,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本文论题:冯至与京派。 第一章论述文化价值观的同一性,认为冯至与京派作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与思想趋向,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超然的社会功利主义思想。 第二章分析了冯至与京派作家文学体式和写作模式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诗歌形式从自由体向十四行体的转换的过程中,冯至所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还比较分析了1949年以后的冯至与京派代表人物不同的写作模式。 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冯至与京派作家艺术表达内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在40年代的诗歌中,冯至对生命的思考从个体生命扩展到人类命运,由此获得普遍意义;其次是冯至诗歌的自然观异于京派其他作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林芳;论冯至前期创作的审美风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曾镇南;外国文学研究方法断想——从冯至的《论歌德》谈起[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4期

3 蓝棣之;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J];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4 王泽龙;论冯至的《十四行集》[J];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5 张桃洲;存在之思:非永恒性及其魅力——从整体上读解冯至的《十四行集》[J];名作欣赏;2001年06期

6 段虹;冯至哲理诗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中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7 张晓琴;论冯至早期叙事诗的现代意义[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陈思和;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续)[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4期

9 丹妤;行走的花朵——冯至、邵洵美诗《蛇》的读解[J];诗探索;2004年Z2期

10 周棉;冯至诗歌的艺术风格[J];河北学刊;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W·顾彬;张宽;卫东;;路的哲学——论冯至的十四行诗[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勇;;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袁晓敏;袁琳;;三言两语话父亲——袁可嘉[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郑敏;;屠岸的十四行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段从学;;论《十四行集》对个人真实性的探索[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蒋洪新;;青山绿水,皆我故乡——追思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苏品晶;;一颗虔诚的诗心——“绿原诗歌创作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9 张凤;崔月萍;马富丽;乔婷婷;;2007年新诗研究硕士、博士论文摘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10 刘士杰;;走向现代、现实和浪漫的三结合——九叶诗人袁可嘉先生如是说[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建民;冯至先生题签[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张维;冯至 在昆明的日子[N];云南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刘永喜 通讯员 李冰;冯至立:社会和谐是我最大的心愿[N];开封日报;2010年

4 思思;“新京派文学”走进读者视野[N];北京日报;200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王家新;“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徐迟;记忆中的冯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记者 墨海;诗文昭日月 秋风怀故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严宝瑜;著名文学理论家——冯至[N];光明日报;2000年

9 马俊江;京派文学的双重地域[N];河北日报;2001年

10 北京大学 严宝瑜;怀念冯至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贞显;“新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罗周;诗人冯至的创作历程及其成就[D];复旦大学;2007年

3 王f ;面对失落的文明——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人文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9年

4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D];兰州大学;2010年

6 段凌宇;现代中国的边地想象[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闫翠静;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9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顾金春;1928-1937年中国现代作家群落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爱华;冯至与京派[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璞;论冯至早期诗歌的“追寻”主题[D];河南大学;2012年

3 肖丽华;论歌德对四十年代冯至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卢婕;坎坷的浪漫[D];苏州大学;2011年

5 曾明辉;“存在”的诗意呈现[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6 谭昊;京派小说的民族化、地域化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7 张志孟;论1945-1949年京派文学的重建、式微与终结[D];山东大学;2011年

8 裴双;浑然一体的哲理艺术世界[D];汕头大学;2011年

9 吴武洲;从幽婉的情思到哲学的冥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10 徐江涛;现代诗形中的现代情绪:冯至式的孤独[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28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28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