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最具系统性、学术性的一部著作,它的理论观点、美学思想历来被学者重视并加以研究。本文选取《文心雕龙》中一个文学理论范畴“物色”加以阐释,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为立足点,试图对刘勰的“物色”观进行全面深刻的阐释。论文除前言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学术界对“物色”的研究现状。这一部分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是从整个“物色”范畴着眼,分析总结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物色”范畴的阐释,主要有:从词义及词性的角度把握、从“物”、“色”的源流探究“物色”词义的流变、从文艺审美层面对“物色”观进行的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对刘勰《物色》篇单篇研究成果作了分析总结。 第一部分:“物色”范畴的生成。这一部分主要从历时性的角度介绍了“物色”这一概念的生成因素及刘勰之前学者有关“物色”的论述。“物色”范畴的生成因素包括哲学文化背景、社会现实因素、文学创作实践三个方面。接下来从三方面阐释刘勰的“物色”观,一是刘勰对“物色”范畴的一般意义界定;二是刘勰独到的美学创建,主要从“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感物吟志”等方面加以阐释;三是立足于刘勰的“物色”观,分析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先秦“物感”理论的提出、汉儒的经学阐释、魏晋南北朝的美学诠释为刘勰“物色”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资源。 第二部分:刘勰“物色”观的理论构成与批评实践。其理论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性情为本的文学本体论、二是结合刘勰的“感物吟志”论、“心物交融”说分析刘勰“物色”观的创作论,三是阐释刘勰“入兴贵形,析辞尚简”的自然文风。最后,从批评鉴赏的角度,分析刘勰“物色尽而情有余”的文学批评观。 第三部分:探究刘勰“物色”观的审美特征。刘勰“物色”观,吸取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妙”、“道”、“自然”、“清”、“游”等思想范畴及文化意蕴,并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作的理论实践,赋予“物色”以丰富内涵及审美价值。本部分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一)“体物为妙、功在密附”的妙合无垠美;(二)“不加雕削、曲写豪芥”的自然清丽美;(三)“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畅游愉悦美,予以阐释。 第四部分:刘勰“物色”观的影响及意义。刘勰的“物色”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层次的。主要有这样三派:一是以钟嵘、皎然为代表的更完善的“物感”理论。二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情景交融”说;三是对王国维“境界”论的影响。刘勰在《物色》篇中论述的文学创作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及文学创作的规律诸问题,对中国当代文论批评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懿;;《文心雕龙》“物”之索解[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张少康;《文心雕龙》的物色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3 陈燕妮;;“天人合一”式情景交融的文学创作论——论《文心雕龙·物色》篇[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吴中胜;;《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1期
5 贾佳;;《文心雕龙·物色》中的通变思想新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6 张叔宁;;中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之回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韩湖初;略论《文心雕龙》的“文道自然”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8 赵运通;《文心雕龙·物色》辞采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张长青;张会恩;;刘勰论“情”与“景”的关系——《文心雕龙·物色》篇札记[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10 李映山;物色相召,人谁获安——从《文心雕龙·物色》看自然环境的美育功能[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兰宇冬;物色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及其文学实践[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邱明丰;刘勰自然审美意识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2 洪彦龙;论南朝物色观及其与山水诗之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3 翟庆瑞;感物说与魏晋六朝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630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3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