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80年代文学中的青春话语
发布时间:2020-04-27 19:00
【摘要】:本篇论文由前言、结语和四章主体部分组成,主要从“青春话语”的角度重新审视了1980年代的文学,并揭示出这种文学“青春话语”与现代性追求之间的复杂关系,对“青春”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百年现代性事业独到的认识。 鉴于“青春话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本文在前言中用较多篇幅介绍了相关概念的具体使用情况,并通过对几个研究界常用的概念进行梳理,说明了提出新概念的必要性,也算是对相关研究的综述。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对20世纪中国的“青春话语”的回顾。从晚清以来,知识者把“青春”视作现代性追求的动力,由此建构了最初的“青春话语”,它催生了20世纪中国的两大现代性主题——建构现代民族国家和塑造个性主义的新人。但由于“青春”这一现代性推动力自身的两面性,导致了两大现代性主题的偏废一端,群体现代化的急迫性使个体现代化的进程严重滞后,这成为后来一系列灾难的根源。1980年代文学的“青春话语”是前此“青春话语”在文学领域的延伸,面对即成的惨痛事实,它形成了特有的反思和拒绝的品格。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论文分初期、中期和末期三个阶段来具体分析1980年代文学的“青春话语”。在1980年代初期,于文革期间流行的文学“青春话语”被做出调整,青春的负面素质得到抑制,而正面的素质则开始恢复,在这种情况下,“归来作家”和“知青作家”根据各自的理解,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文学“青春话语”,代表了对现代性事业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设计。国家权力话语对两者之间冲突的介入使得1980年代初期的文学“青春话语”重新沉寂下去。1984年左右,随着一大批年轻的作家登上文坛,一种新的文学“青春话语”开始取代初期的文学“青春话语”。与1980年代初期相较,这时候文学中的“青春话语”更具有个人化的色彩,“反叛”和“找寻”是它的两大主题,它实际上构成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有意识的设计。然而随着“在路上”找寻的无所得和新近形成的时代的低气压,1980年代中期文学的“青春话语”开始逐渐消沉。这直接导致了1980年代文学的“青春话语”进入它的末期,从1987年左右开始,文学“青春话语”开始由盛而衰。1980年代中期文学“青春话语”中的某些先锋实验,在此时放弃了“人的现代化”的理想和进行价值评判的信心;而在1980年代中期代表了文学青春话语最亢奋状态的“在路上”的自我找寻,此时也面临着全面的溃败;1989年的政治风波则代表了1980年代文学“青春话语”跌落至谷底,在疲惫和挫败感中,文化思想界开始了对自身的沉痛的反省,这种情况下对“青春”的自觉反思也终于姗姗来迟。 结语部分则简略介绍了1990年代以来“青春话语”的状况,1980年代形成的对“青春”的自觉反思在1990年代至今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这实际上给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性事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论文通过梳理1980年代文学的“青春话语”而对“青春”进行的深入、全面的剖析,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42549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邓时忠;理性批判精神的失落——新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之比较[J];当代文坛;1992年01期
3 卢敦基;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美学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3期
4 曾镇南;;让世界知道他们——读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J];读书;1985年06期
5 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年01期
6 赵园;;“难见真的人!” 试说《轮回》改编原作的得失[J];电影艺术;1989年05期
7 陈思和;;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J];探索与争鸣;2009年05期
8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年06期
9 杨庆祥;;如何理解“1980年代文学”[J];文艺争鸣;2009年02期
10 陈旭光;谭五昌;;“中年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诗与思——90年代先锋诗歌诗学话语研究之四[J];艺术广角;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郭艳;[N];文艺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轶男;从郁秀到韩寒[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2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4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