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4 21:52
【摘要】:民国旧体诗话作为与中国现代文论著作并存于现代语境中的传统文化的一支,一直因单线性的现代文学史研究弊端备受冷落。目前近两百本的民国旧体诗话只有少许的诗话纳入了现代学者的研究视野,八十年代以来“重建文学史”的呼声使得民国旧体诗话纳入“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成为可能。鉴于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将民国旧体诗话纳入研究视野,力图对产生于新旧杂糅社会中民国旧体诗话作一宏观的、整体的观照,以还原民国旧体诗话在现代文学史、现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应有地位及重要意义。 本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对民国旧体诗话作大致的体制分类。本章分类沿用了古代诗话体制分类的方法,即“论诗及事”、“论诗及辞”及“论评、记事”兼重的三大分类。然诗话作为传统的诗学书写方式,其发展到民国时期虽然存在着极其明显的传承性,但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民国旧体诗话新旧并存、旧中寓新、中西交汇、新质萌生的特性得以彰显。 第二章阐述民国旧体诗话批评主体的现代转型。民国旧体诗话作者一部分大致出生于晚清,而大都是旧士大夫出身,曾以科举入仕,科举废除不再依附朝廷生活,诗学活动横跨晚清民国两时期。另一部分大致出生于晚清民初,早年接受过比较完整的旧式教育,稍后接受新式教育(包括出洋留学),其诗学活动主要在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他们在晚清民初时期以其社会角色和知识结构、思想文化的变化实现了向新型知识分子不同程度的现代转型。 第三章阐述民国旧体诗话中的“西学”和“新学”。本章主要从诗话批评对象的角度来探讨民国旧体诗话在西学东渐中的变化。与历代诗话批评的范围和对象局限于中国古典诗歌相异的是民国旧体诗话把批评的对象指向蕴含着新理想、新理念的新派诗、外国诗和外国诗人以及白话新诗和新文化运动倡导人等呈现出新质。 第四章阐述民国旧体诗话批评内容的现代质素。本章主要从民国旧体诗话所体现出来的淑世情怀、世俗关怀、中西比较角度以及从诗话诗论、批评话语、批评思维所体现出来的现代质素来探究民国旧体诗话的现代性。第(一)民国旧体诗话产生于经历了辛亥余绪、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及国内民族战争烟火四起的多事之秋,其时代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这在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是比较少见的。第(二)民国旧体诗话不同程度地关注词曲、小说等俗文学,不仅延续了晚清以来关注俗文学的情绪,同时也是五四以后新文学运动平民化关注视野的体现和产物,这与历代传统诗话指向正统文学的诗文也呈现出新质。第(三)民国旧体诗话中出现了少许的中西诗学比较的例子,此处的比较虽为较为粗浅的诗学比较,但其中彰显出来的比较意识却是难能可贵的。第(四)民国旧体诗话中少量诗论在现代时代境遇被赋予了现代色彩,数量不多,且仅点到为止,阐述不足,但新的诗论在民国旧体诗话中的出现,毕竟体现了传统诗学领域在发展方向上向现代理论品质的趋近,意义不可低估。第(五)民国旧体诗话在西方诗学话语形式大行其道、新的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成功夺取诗坛霸主位置之时,旧体诗话虽然仍以温和但不失韧性的方式构筑着中国传统诗学体系,也以其不同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诗学话语、现代诗学话语因而呈现出现代性。第(六)民国旧体诗话不少作品不同程度地打破中国人重直觉的思维惯性,开始重视逻辑推理、综合分析、专题分类等强调理性的方法的运用。 第五章阐述民国旧体诗话的批评风格。随着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除却少部分诗话作者以遗民身份自居,大部分旧体诗话作者不再仰赖清廷而生活,他们成为职业作家、批评家或者报人等靠固定的职业收入或稿费而生活,独立的生活来源使他们在进行诗学批评之时,不用刻意地获取统治者的欢心而维护所谓的“道统”、“文统”,民国旧体诗话表现出凸显批评主体精神个性的诗学批评,从而彰显了民国旧体诗话的批评风格。本章主要从批评主体热情的肯定批评、直言不讳的否定批判和客观平实的印象式点评,严肃、冷静的分析和总结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六章通过阐述同光派与民国旧体诗话的关系以还原同光派在现代文学史、现代诗学建构中应有的历史地位。同光派向来被目为“落后、顽固”的传统诗学流派,然其于民国时期积极建构古典诗学、与南社政治上的对垒和诗学上的对接、其他民国旧体诗话中频繁出现的“同光派”话语以及新文学诗学观念中“以文为诗”、“主知尚理”作诗主张与同光派所张扬的宋诗传统的契合都极好地说明了同光派对于突破单一的研究视野从而克服中国现代批评极其西化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J];诗刊;1957年01期

2 常荣;;访臧克家[J];文化月刊;1997年09期

3 姚尧;;现代新诗和现代旧体诗词——一个有待开拓的领域[J];诗刊;1999年02期

4 崔月恒;论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5 刘献琛;;诗词六首[J];诗刊;2004年13期

6 李冰封;;并非序言——写在康华楚兄近七十载旧体诗结集出版之际[J];书屋;2007年08期

7 马萧萧;;马萧萧诗稿自序[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9年04期

8 陈静;李遇春;;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述评[J];长江学术;2010年03期

9 唐_";;关于旧体诗——《鲁迅诗歌散论》序[J];诗刊;1983年09期

10 柯原;;标新立异说新诗[J];诗刊;199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宋海燕;;民国乡村书院的演变——对庐陵两本书院志的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戚厚杰;;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及教训[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6 冯敏;;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7 王波;任俊;;民国时期甘肃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历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8 慈鸿飞;;民国时期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伟;;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对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10 夏红艳;;民国时期湖北省枣阳县商会及其钱票[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六期[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嘉宾;民国时期成县的马帮和脚骡店[N];民主协商报;2005年

2 张声和;匹马曾经地尽头[N];温州日报;2006年

3 记者 陶玮邋实习生 刘莎;通元发现民国时期建筑[N];嘉兴日报;2008年

4 李万万;民国时期的改良年画[N];团结报;2010年

5 陈江涛 王俊明;特品特藏 双人双锁[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林南中;纪念章见证民国时期漳州的一次体育盛会[N];闽南日报;2006年

7 陈香;学界反馈力量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出《续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刘华;有力驳斥“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说”[N];团结报;2010年

9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的主要特色与成就[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张艳华 章慕荣;民国时期的一场中外香烟大战[N];团结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继媛;西学东渐中的民国旧体诗话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8 吴秀梅;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平;民国时期福建的土匪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月华;民国时期新疆石油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刘斌;民国四书文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方;民国时期的新兴职业女性[D];吉林大学;2006年

6 苏刚;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立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吴志娟;科学本土化:民国时期科学发展必由之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吕敏霞;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制度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金轲;额济纳旗土尔扈特史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49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49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