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庄子之“游”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2:24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庄子之“游”,旨在汲取庄子的生命智慧,点化与润泽个体的生命,启发人们从重重人生困境中超越出来。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重在阐发庄子关于“有待”与“无待”的区分。所谓“有待”,意指人对外部条件有所依赖,人在“有待”的向度上只能实现相对的自由。所谓“无待”,意指人对外部条件无所凭借,人在“无待”的向度上则可以实现绝对的自由。在庄子看来,“无待”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能领悟“无待”境界的人需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章重在阐发庄子关于“游”于“世”的智慧。所谓“游”于“世”,指的就是人在“有待”向度上的“游”,这种“游”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自由。作为在世生存的存在者,人总要受到种种外在境遇的制约,其中对人构成最大制约的两类境遇便是功名利禄与死亡。庄子在“死亡”与“无生”、“出仕”与“归隐”之间的张力下所述说的生命智慧,对个体如何“游”于“世”作出了指点。 第三章重在阐发庄子关于“游”于“心”的智慧。所谓“游”于“心”,指的就是人在“无待”向度上的“游”,这种“游”便是一种绝对的自由。在庄子看来,实现“游”于“心”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心斋”与“坐忘”,一条是“依乎天理”,“顺其自然”。能够真正做到“游”于“心”的人被庄子称为“至人”,“至人”也因着“游”于“心”而见证着一种“至美”与“至乐”的人生灵境。“至美”与“至乐”乃是庄子所指点的人生理想,能与这一虚灵的人生理想相照面的个体,便能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之“游”的过程中始终葆有一种自然纯真的生命底色。 第四章重在阐发庄子之“游”对于后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人格气象上的影响,庄子为后世树立了一种隐逸洒脱的生命范型; 一是在艺术精神上的影响,《庄子》为后世启发了一种超拔于世俗的艺术境界; 一是在创作风格上的影响,《庄子》为后世奠定了一种自然朴素的审美格调。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尧;庄子论命与生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张文勋;;庄子的“逍遥”之“游”[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杨胜宽;郭沫若对庄子的认识与批判[J];郭沫若学刊;1993年03期

4 李冬梅;庄子“至乐无乐”论的美学阐释[J];海南师院学报;1997年04期

5 史可扬;殊途而同归——席勒和庄子美学之比较[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3年03期

6 刘明;论庄子死亡观的美学价值[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6期

7 徐治初;庄子超越观初探[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661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61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