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桐城派文统与道统之关系

发布时间:2020-05-13 03:19
【摘要】: 桐城派产生在安徽桐城,但其影响并不局限于当时及安徽。桐城派“因文见道、别树一枝”,在历史上曾有非常辉煌的一页,“海内人士,欣然宗之”,被誉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桐城”。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桐城派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这也反映了特殊时期的新文化思潮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基本态度。作为被批判的对象,桐城派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桐城派有了新的和客观的认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首先介绍桐城派产生的历史契机,有利于从根源上理解桐城派的文统及道统。毕竟桐城派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其次讨论在道统的范畴中,桐城派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和确立历史定位;再次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桐城派的文统与道统关系集中体现在方苞的“义法说”以及其他重要理论上,研究这些理论可有助于深入了解两者复杂的内在关系;最后对桐城派做整体上的评价,了解桐城派不仅要从具体理论入手,还要从整体上宏观地去分析,这样才能得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理论成果。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静;徐玲英;;试论桐城派的开放性[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李慈健;中唐之后古文一派发展述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于石;姚鼐并非桐城派鼻祖[J];咬文嚼字;2001年02期

4 高黛英;20世纪桐城派研究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陈平原;;桐城文章流变[J];文史知识;1996年01期

6 张静;瑰玮俊迈 诙诡恣肆——曾国藩对桐城文派阳刚风格之张扬[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张静;瑰玮俊迈 诙诡恣肆——曾国藩对桐城派阳刚文风之张扬[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3期

8 叶金;;准确地评价桐城派——与《中国文学史简编》作者商榷[J];开放时代;1985年02期

9 舒芜;;“桐城谬种”问题之回顾[J];读书;1989年11期

10 金启华;;与清代相始终的桐城派古文[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虹;;清代帝王训诰与文统理念——桐城派开宗传衍背景的一个考察[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杨义;;桐城派与“文章的清朝”——在桐城派研讨会上的讲话[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际明;;浅谈桐城派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欧远方;;前言[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江小角;;《余氏宗谱》中所见桐城派名家佚文[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正明;;枞阳与桐城派[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7 项纯文;;桐城派评价臆说[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8 ;后记[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何鹏;;为桐城派恢复名誉——关于“五四”时期对桐城派批判的批判[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草;古典主义在哪里“终结”[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湖南省永顺县县长 郑桂章;以绿色人文统揽跨越发展[N];农民日报;2005年

3 张梅生;桐城派代表作家故居现状及其价值[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潘茨宣;桐城派广西奠基人吕璜[N];西部时报;2010年

5 通讯员 徐瑞成 记者 刘银昌;焦岗湖畔的“桐城派”[N];淮南日报;2010年

6 记者 陈婉婉邋通讯员 吴茂松 陈俊;中坤国际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在桐城签约[N];安徽日报;2008年

7 田望生;严复、林纾与桐城派[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8 徐子芳;破壁时光记此声[N];安徽日报;2006年

9 周荣池;江湖满地一纯儒[N];扬州日报;2006年

10 徐永军;皖桐六尺巷酒:以文化做强品牌[N];消费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春虹;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峰;归有光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胜璋;林纾古文论综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慈波;文话发展史略[D];复旦大学;2007年

5 吴微;桐城文章与新学的兴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孟伟;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邰红红;曾国藩与桐城中兴[D];上海大学;2008年

8 路海洋;社会·地域·家族:清代常州古文与骈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吴伯雄;《古文辞通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婧;黄侃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建国;桐城派文统与道统之关系[D];云南大学;2010年

2 褚宏霞;桐城派与嘉道时期的理学[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栋栋;桐城文派的形成及其古文理论意义之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来春;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新道;袁枚文论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勇;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7 张栋;汪琬诗文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李yN;戴名世散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金云琴;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汪磊;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61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61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5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