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0-05-15 00:29
【摘要】:金圣叹和李渔作为明清时代文艺理论领域的两座高峰,为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的总结完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分五个部分来讨论圣叹和笠翁二者理论的异同,并作出简要的平论。 第一章对金圣叹和李渔的文艺理论表现形态进行比较。金圣叹和李渔的理论表现形态差异极为明显,金氏是以评点的方式进行理论研究,李渔是以独立的理论建构的方式进行理论研究。这两种方式各有千秋:评点这一方式历史悠久,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开口小,挖掘深,但是缺乏独立性,受评点对象的局限,不可能自由地、全方位地探讨文艺理论;理论建构则有较大的自由度,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也可以辅以生动的事例。 第二章对金圣叹和李渔的艺术虚构论进行比较。由于中国史传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中虚构意识极为薄弱,金圣叹和李渔都提出了叙事文学人物的虚构性。金圣叹以“动心说”为代表,李渔以“立心说”为代表,是对创作心理的一种认识,都强调对人物的体认和观察。相比之下金氏的理论系统更为庞大,辅以“格物”、“忠恕”等哲学思维,使得其理论更加深刻。 第三章对金圣叹和李渔的创作境界论进行比较。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对境界论的探讨比较成熟,金圣叹和李渔都以“心”和“笔”的关系为切入点,金氏将文章分为心到手亦到之“圣境”、心不到而手到之“神境”和心手皆不到之“化境”;笠翁将文章分为心到笔到、笔到心亦到和心不欲然而笔使之然三种境界,二者的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章对金圣叹和李渔的叙事结构论进行比较。圣叹将“精严”作为他评价文章结构的准则,李渔提出立主脑、减头绪的结构主张。二者关于结构所强调的重点有所差异,李渔在圣叹“一人”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人一事”的看法,并且将重点放在了“一事”上,这也是二者关于《西厢记》结构看法差异的原因。二者在进行结构的论述当中,都融入了八股文法的要点,以更好的向读者进行说明,另一方面也以此证明其理论的合理性。 第五章对金圣叹和李渔的戏曲特质论进行比较。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专辟《填词余论》一节对金批《西厢》谈了自己的看法,总得来说,李渔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但是他也指出了金批的问题所在,反映出二者关于戏曲特质论的不同观念。金圣叹将《西厢记》作为案头文学进行批评,所谓晰毛辨发、穷幽极微,达到了极致;而笠翁则认为戏曲要奏之台上,因此必须要关注剧本的舞台性,体现出戏曲文学的本质特征。 最后,文章对金圣叹和李渔在文学理论领域的成就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再次说明其对小说理论和戏曲理论的非凡贡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64163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秀凤;;金圣叹“三境”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冉冉;以论说文文法评点小说结构——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一个本质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吴功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及其小说美学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赵炎秋;;金圣叹文学创作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姚品文;;李渔“立主脑”论辨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6 黄强;;李渔小说创作的虚构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Z1期
7 王齐洲;;金圣叹论小说结构[J];荆州师专学报;1991年03期
8 丘慧莹;;场上案头的左右倾斜——谈明清文人对戏曲剧本的品评标准[J];戏曲研究;2004年01期
9 陈洪;从“三境”说看金圣叹美学思想之渊源[J];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10 姚文放;金圣叹的美学思想与儒、佛、禅、道[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2期
,本文编号:2664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64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