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多媒体功能也随之扩大,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时随地的短信写作,为广大的手机用户提供了展示才情的机会和平台,已经成为大众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习惯,用短信交流也已成为一种时尚。短信文学便是伴随着这种新的传播媒介的改变而随之出现,并迅速发展繁荣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 论文以短信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短信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短信文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状况。从2002年到2011年,短信文学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普及“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语言学界也涌现出了许多评论性文章和专著,从不同的角度对短信文学进行了阐释,从而使人们对短信文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部分重点对短信文学的内容和文本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手机短信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能够迅速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论文在短信文本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祝福类、励志类、抒情类和幽默讽刺类四种题材的内容。借助对短信文本主要内容的认识与分析,同时重点介绍了短信文本在写作时表现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特征:短、幽默娱乐化和互动性,使得人们对短信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第三部分重点研究短信文学的文体分类问题。一般来说,文体在形成后就会具有约定俗成的名称和相对稳定的格局,但是短信文学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文体分类。目前就有关短信文学分类的问题,可谓是“百花齐放”,各种形式都有,这里主要分析了诗歌体、小说体、散文体和寓言故事体四种常见的类型。第四部分从修辞手法入手,探讨了一些常用修辞格在短信文学中的运用。短信修辞是一种将传统修辞和现代新生事物完美结合的典范,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又利用各种修辞格将信息多样化。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的同时,又起着愉悦的功能,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大量的修辞格在短信文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短信修辞的一大特点,有比喻、夸张、拟人、反复、排比、比拟、仿写、谐音、层递等等。第五部分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对短信文学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则重点阐述了短信文学的发展前景问题,同时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睿;;浅论短信的艺术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米雪;;论手机短信的修辞色彩[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莉;;对短信文化流行的分析[J];东南传播;2005年08期
4 陈红莲;浅谈短信文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温珍琴;;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叶从容;论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雪环;;手机短信的中国文化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黄鸣奋;电信与艺术:从电报到手机短信[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黄交军;谭珊丹;;短信文化语言透视及现状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10 李林悦;;论当代手机短信文化的民间性[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许军;[N];北京日报;2003年
2 马相武;[N];光明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蔺玉红;[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魏建亮;短信文学论略[D];暨南大学;2006年
2 贾延飞;短信文学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鲍鑫;数字时代的文学新生态:手机文学[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刘蓓蓓;传播学角度下的手机短信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史德安;手机文化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柯丽萍;都市手机短信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
本文编号:
2686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