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在全面统计魏、蜀、吴三国文人资料的基础上,以曹魏疆域内的文学为统一考察对象,打通文学史中“建安”和“正始”等以历史年代为文学断限的分割习惯,以公元196年至265年的曹魏士风与文学“四期三变”的双线演变为线索,系统梳理士风四次递嬗所导致的文学四个分期中三次新变的关联图景,探究目前三国文学研究存在的诸多薄弱环节,解决诸如文学体式和新文风为何只在曹魏疆域得以拓展,建安气骨苍然的文风到正始时为何突变为玄言清谈,邺下时期娱乐俳谐文学的萌兴以及鉴识人伦引入文学批评的特征,曹魏代汉前后九锡文和劝禅礼文的新创性,曹魏黄初文学与太和文学的承转图景,祥瑞颂德和庙堂文学的复兴等问题,试圆为更全面真实地再现曹魏文学发展的原生态,为全面了解三国文学史提供动态数据依据。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分绪论和五个章节进行论述。在绪论部分界定曹魏文学、曹魏文学时间断限、三国文人标准、士风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第一章首先按文人标准梳理出含有245位的“三国文人基本信息数据表”,清晰测量出三国各疆域文学发达区域的特征,提供“文在曹魏”的数据指标,并进一步分析曹魏文人的籍贯分布及群体聚合特征。在全面把握三国文人数据的基础上,将视角锁定曹魏疆域,以曹魏政治三次演变带动士风四次递嬗,并引发文学四期变化中文风的三次演变为一贯线索,以此解释曹魏文学主流文风的生发和新变。即从第二章起,每章考察一个分期的士风与文学新变的呼应关系。 据此理路,第二章具体考察了聚集许下的文人群体活动,并梳理了汝南月旦评及乡党鉴识人伦之风对许下文人的影响,特别是曹操和孔融的党人精神,引爆了道统坍塌下士人英雄尚义激情的进发,加之此期士人多怀匡救乱世的功业理想,故崇尚忠直和英雄文学主题开始出现,文学意识由“模糊”到“多元实用”,文学体式也由“旧”趋“新”,由此催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 第三章具体考察了曹氏集团由许下迁至邺城之后文人群体的活动,认为曹丕广求异妓促使了邺下士人崇尚通艺风尚的盛行,而他与文人频繁的游宴活动也掀起了娱乐文学和酬唱文学的新高潮,加剧了文人崇尚竞技及娱乐诗赋“欲丽”之风的繁盛,文学由前期慷慨质朴为主流的曹魏文学风尚,转向悲美嬉娱风格为主。 第四章以建安二十二年大瘟疫事件影响士人生命意识为视角,观察凸显在文学中的疫灾衷情以及与灾异概念相对立的祥瑞文化的骤兴。可见,在曹魏代汉前后,曹魏三祖尊儒、贵学、崇文的举措和对祥瑞的奖挹,有力地拓展了文学的政治功利性,致使颂祝、劝进、专题赋讴等祥瑞文学迅速衍生。尤其是九锡文和禅代礼文的肇兴,将祥瑞由文化现象纳入纯粹“典礼”的政教行列,成为后世禅代政治的效仿模板。 第五章以正始之后的名士群体学术活动为考察中心点,观察政治形势变幻下,从魏初名士浮华受黜、正始名士援道释儒的玄论,直到竹林逸士谈玄远祸等士人群体的分化特征,可见,因士风由前期依附皇权求功名而转为半疏离状态下,所导致的祥瑞颂赞之风的消歇和新兴的带玄理探讨的诗文之渐兴情景。其中何晏、王弼等儒道互释的学术论辩活动,开启了“正始之音”,使文学发生了由抒情主题风格到以思辨为主题风格的转变。代表性文人是嵇康和阮籍,他们追求老庄理想境界、追求自然之真的玄理思辨性诗歌,是后世玄言诗歌的滥觞。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文进;关于邺下文人集团的构成[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张作耀;曹操尚礼重法思想述论[J];东岳论丛;1998年03期
3 吴怀东;;建安文学新变与发生的地域文化背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袁志成;唐朝晖;;地域文学兴起的原因与表现形式[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胡大雷;邺下文学集团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魏宏灿;;“置官属”与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柳春新;;曹操政权中的谯沛集团与颍川集团[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年00期
8 张毅萍;论正始士风与文学[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9 孙明君;曹丕《典论·论文》甄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王澧华;三国归晋与“文章中兴”[J];求索;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程世和;汉初士风与汉初文学[D];苏州大学;2001年
2 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旭青;汉代歌诗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4 徐可超;汉魏六朝诙谐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8 孙宝;魏晋文学与儒学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际斌;黄初文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赵静;东汉社会与东汉士风[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方玉;论三国时期某些职官的职能变化与各国君主的用人方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昌盛;三国吴地文化与文学[D];北京大学;2008年
5 张争光;《全三国文》编年补正[D];西北大学;2008年
6 明月熙;汉魏汝南应氏家族文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郑玉娟;建安士风与建安诗风[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686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6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