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元桂;;“谁信风流张敞笔,曾鸣悲愤谢翱楼。”——郁达夫散文综论之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张梦阳;;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02期
3 蔡翔;新“十批判书”之八——文人传统的复活——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批判[J];文艺争鸣;1994年03期
4 毛尊;;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郁达夫散文——兼论郁达夫的儒道情结[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5 刘勇;;“过敏神经的忽而颠动”——论郁达夫“五四”散文的情绪特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刘茂海;郁达夫散文的语言艺术与审美效应[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郭宇辉;;从《闲书》看郁达夫三十年代散文的转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谢先国;;色彩种种绘故都——读郁达夫《故都的秋》[J];语文月刊;2002年Z2期
9 王立宪;;《故都的秋》:令人回味的“悲凉”[J];名作欣赏;2009年09期
10 张家坚;;《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与郁达夫散文的特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梦阳;;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慧;郁达夫衢州屐痕里的史学意味[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赵普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作人书话与文人传统的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赵普光;关注随笔的文学成就[N];人民日报;2008年
4 季惠杰;60年歌词书写中国记忆[N];人民日报;2009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刘墨;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N];美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振胜;幸运92与非常5加3[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胡可安;叶锦添:进行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易苇;极工极写 天趣自然[N];中国商报;2007年
9 吴义勤;兴化何以文风盛[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朱小如;追随正在消逝的文化传统[N];文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燕;历史在差异中复活[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燕玲;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郑静;丰富的原生态—郁达夫的日记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玲;郁达夫与自然主义[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效贤;市民意识与文人传统[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包珍;勾栏文化与元杂剧的繁荣[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菲菲;从沉沦到升华[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袁永彦;身体书写下的意识形态播撒[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宁;《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选集·导言》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池国和;京派青年作家的乡土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沈婷;感伤的浪漫:艺术生成与价值取向[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98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9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