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

发布时间:2020-05-31 12:32
【摘要】:郁达夫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中他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先入为主的文人传统影响了郁达夫对其他文化的选择和接收。本文主要从郁达夫的人生信念、创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对郁达夫所受到的传统的影响进行阐释。 第一章,绪论。用两节文字分别阐述选题的意义和近年来对郁达夫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趋向。 第二章,介绍郁达夫的成长环境。第一节是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大背景对其影响下的人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节是郁达夫成长过程这个小环境。小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作用则更加直接。郁达夫的成长环境是郁达夫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深刻关系的基础。 第三章,“达则济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两种生活实践方式。本章主要论述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下,郁达夫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邦有道则出,邦无道则隐”人生信念的实践。 第四章,在“兼济天下”人生信念受到挫折的时候,“士不遇”的中国古代文人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了宣泄方式——绵延的悲剧意味的抒发。中国古典文学可以说是以感伤为特色的传统文学。由于人生信念的受挫,“士不遇”主题在郁达夫的身上延伸。而由“士不遇”所产生的这种中国文人忧郁感伤为美的创作追求,为郁达夫“感伤的抒情”提供了心灵的慰藉。 第五章,如果说悲怀伤感、好作苦语是中国文人在信念受挫时在情感上的抒发,那放达风流则是他们在行为方式上的发泄。在于郁达夫,从“士不遇”到“感伤的抒情”的情感抒发到“放达风流”的行为宣泄,显得合情合理。这一章主要挖掘“名士气”作为文人传统的其中一个角度在行为方式上对郁达夫的影响。郁达夫继承了中国传统名士嗜酒狎妓的风流,作为一个现在知识分子,他用颓荡的方式发泄现实生活的苦闷。 第六章,由于身世经历的相似,创作理念的共鸣,郁达夫欣赏并模仿传统文人黄仲则。但是所处时代大不相同,注定郁达夫的“名士气”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内涵,绝不是哪一朝代名士风流的翻版。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元桂;;“谁信风流张敞笔,曾鸣悲愤谢翱楼。”——郁达夫散文综论之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2 张梦阳;;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02期

3 蔡翔;新“十批判书”之八——文人传统的复活——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批判[J];文艺争鸣;1994年03期

4 毛尊;;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郁达夫散文——兼论郁达夫的儒道情结[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5 刘勇;;“过敏神经的忽而颠动”——论郁达夫“五四”散文的情绪特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刘茂海;郁达夫散文的语言艺术与审美效应[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郭宇辉;;从《闲书》看郁达夫三十年代散文的转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谢先国;;色彩种种绘故都——读郁达夫《故都的秋》[J];语文月刊;2002年Z2期

9 王立宪;;《故都的秋》:令人回味的“悲凉”[J];名作欣赏;2009年09期

10 张家坚;;《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与郁达夫散文的特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梦阳;;郁达夫散文创作漫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慧;郁达夫衢州屐痕里的史学意味[N];中国文物报;2011年

2 赵普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作人书话与文人传统的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赵普光;关注随笔的文学成就[N];人民日报;2008年

4 季惠杰;60年歌词书写中国记忆[N];人民日报;2009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 刘墨;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N];美术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振胜;幸运92与非常5加3[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胡可安;叶锦添:进行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易苇;极工极写 天趣自然[N];中国商报;2007年

9 吴义勤;兴化何以文风盛[N];文艺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朱小如;追随正在消逝的文化传统[N];文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燕;历史在差异中复活[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燕玲;郁达夫与中国文人传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郑静;丰富的原生态—郁达夫的日记文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玲;郁达夫与自然主义[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效贤;市民意识与文人传统[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5 包珍;勾栏文化与元杂剧的繁荣[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菲菲;从沉沦到升华[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袁永彦;身体书写下的意识形态播撒[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宁;《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选集·导言》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9 池国和;京派青年作家的乡土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沈婷;感伤的浪漫:艺术生成与价值取向[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9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9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