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31 11:36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参与政治来实现。东晋皇室暗弱、门阀士族相继执政的局面使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部分甚至完全丧失了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舞台。东晋还是一个战乱不断、灾疫频发的时代,促使人们加深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认识。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文人们既要全身远害,又要寻求精神的出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积极方面,他们或通过理性的思考寻求解决苦闷情怀的哲学依据,如谈玄、写玄言诗等;或通过宗教信仰来安抚不安的灵魂,如慧远的建斋立誓、期生西方;或通过艺术(音乐、书法、绘画)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消极方面,通过药、酒、女人、衣服、器具等物质享受来及时行乐。 渡江之初,文坛寥落,尚有干宝、郭璞等人抒发不能建功立业的苦闷心情。东晋前期,有一批文人聚集在桓温幕下,却没有立功沙场的豪迈情怀;东晋中期,孙绰、许询等隐居在会稽山阴,渔弋山水,谈咏属文,无处世意。东晋后期,雷次宗、刘程之等人走上庐山,依附在慧远周围,建斋立誓,吟咏山水。谢氏子弟则在建康围拢在谢混周围,诗文赏会,为“乌衣之游”。他们已经失去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剩下的只有淡漠的情怀,大部分文人作着风格平淡的诗文。 虽然主流风格如此,然而,在不同的时期,诗歌的风格还是在不断的变化、转型。东晋初期,干宝、郭璞之诗尚有建安余绪,而到了东晋中期,“(许)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辞,而风骚之体尽矣”,“至义熙中,谢混始改之”(《续晋阳秋》),又回到了抒情言志的“风骚”传统。东晋末年,陶渊明出,儒道两方面的学术修养,促成了他“淡雅”的诗风。 作为一代之文学,东晋文学不同的体裁也呈现出不同的意趣和风貌,也是复杂而有意味的。郭璞的游仙诗包含了多重情感意蕴,大致说来有以下四点:反映现实苦难;吟咏坎X戎常恍鹦赐艘ぃ皇惴⑾巯芍,
本文编号:2689797
本文编号:2689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89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