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文学情感本质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20:41
【摘要】:经过“文革”十年的浩劫,我国社会无论在物质生产领域还是精神生活领域都遭受了极左政治和专制主义严重的破坏。进入20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重获独立成为时代的主音,,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便应运而生。文艺理论界也不例外,文艺理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步便是对“政治工具论”和“认识反映论”的质疑和批判。摆脱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地位,关注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文学情感本质论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背景。 新时期对文学本质的追问,体现出审美的自觉,其中颇具影响的一个观点便是文学是情感的表现,此即文学情感表现论或情感本质论。把情感作为文学的本质,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重要理论,有很多著名理论家对此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如钱中文、王元骧、童庆炳、周来祥等人。本文是对文学的情感本质说的分析与批判。情感本质论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形象思维是情感的逻辑运动;文学的审美反映说或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审美以情感为中心,文学的情感本质包含与认识、与理性的关系。情与理、情与物的交融是文学审美的特点。 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情感本质论,开始关注人、关注人的情感,强调情感在文学反映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对主体的伸张、个体的关注,体现了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张扬,另一方面也是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重要环节:文学研究不再受制于外在的政治、社会因素,开始重视自身的作用和创作规律,出现了“向内转”趋势。当然,情感本质论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将文学的本质单一地归纳为审美情感,以审美价值取代文学的多元价值,显然是片面的。尽管如此,情感本质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对推进人的解放和文的自觉,依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698585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元骧;能动的反映论与文学的本质[J];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1988年01期
2 童庆炳;论审美情感的生成机制[J];河北学刊;1989年04期
3 谭好哲;略论“写真实”与“写本质”[J];江汉论坛;1982年02期
本文编号:2698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98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