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的“新世纪”想象
发布时间:2020-06-05 23:01
【摘要】:文学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符号表意领域的重要门类之一,承担着以语言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使命。尽管中西方文论对于文学的审美属性还存在不同见解,但文学作为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则已成共识。从中国魏晋时期文论家们对于文学审美的自觉,到1980年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及论证;从1844年马克思提出文学艺术应当通过“美的规律”来创造,到1994年哈罗德?布鲁姆面对当今各种新潮文化批评的泛滥状态,依然高扬文学的审美精神,这一切都表明文学理论对文学审美品格/价值的探讨,是文艺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旨归。 19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中国文学有着激动人心的“文学自觉”的追求,直面具体境遇中的“历史”质询,表现出“沉重、紧张”的时势关切和责任承担,以及“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与“新时期”这种文学审美精神相映照的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至新世纪十年,文学审美则不断面临新时代的浸染熏陶,呈现出大量新的质素。在新世纪由高科技、网络造就的“趋零距离”、图像/“拟像”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消费文化语境中,作家创作的审美精神、读者接受的审美追求、文学批评的审美坚守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实利化、平面化的困境;而当下社会生活所显现的日益膨胀的拜物主义正在形成压倒我们精神根基的态势! 作为“人学”的文学,应当更加自觉地以其追求真、善、美、爱为内涵的审美超越精神肩负起对社会、人心的人文关怀这一神圣使命。 作为一种尝试,本文以文学审美为研究对象,从探讨文学审美的本质内涵出发,考察文学审美在我国新世纪“趋零距离”、图像“拟像”及大众文学语境中的命运、图景,从作家创作、读者接受以及新世纪“文学场”的建构三个层面来探讨在新世纪坚守文学审美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698746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莲;论马尔库塞的“艺术自律”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沙克;;抓住报纸副刊的受众与市场[J];传媒观察;2009年03期
3 陈昕;消费文化:鲍德里亚如是说[J];读书;1999年08期
4 梁归智;对“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的一点理解[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刘军宁;;精神危机是最根本的危机[J];南风窗;2010年19期
6 蔡骏;张悦然;韩松;飞氘;徐则臣;任晓雯;郑小琼;唐睿;;新世纪十年文学:现状与未来[J];上海文学;2010年09期
7 肖鹰;;中国文学的精神危机与茅盾文学奖的休克治疗[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8 雷达;;新世纪十年中国文学的走势[J];文艺争鸣;2010年03期
9 白烨;;新世纪文学的新风貌与新走向——走进新世纪的考场[J];文艺争鸣;2010年11期
10 ;“新世纪十年文学: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作家发言(综述)[J];文艺争鸣;2010年1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卢荻秋;[N];工人日报;2008年
2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传统研究基金会主席 赛义德·侯赛因·纳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彼得·乔希姆·卡赞斯坦;[N];中华读书报;2009年
,本文编号:2698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69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