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诗性的迸发—《牡丹亭》创作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7 18:58
【摘要】:《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歌咏至情的杰作。本文旨在立足于“诗性精神”的狭义概念,即“吟咏情性”的文艺创作理念来研究《牡丹亭》创作的思想来源。“吟咏情性”这一文艺创作理念发源于道家“任其性命之情”的自然之道,经过魏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自觉演变为李贽的“自然发于情性”说,其本质就是将情作为人生和文学的本体,主张在文学中不加掩饰地表露人性本身最真实的情感,反对用严苛的道德规范束缚人的天性。通过对《牡丹亭》诗性意象来源的分析、诗性文本艺术手法的解析,以及对杜丽娘之情动内涵的寻问,我们可以看出,《牡丹亭》的创作确实贯彻了这一理念,汤显祖运用生花妙笔,在梦与现实之间,将人间至情书写得淋漓尽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牡丹亭》创作的精神来源,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精神;《牡丹亭》的问世,是长期与儒家文化并行的诗性精神潜流的一次迸发。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晓青;;语篇分析评估循环模式下的视角切面[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4期

2 海芳;归化、异化的统计与分析——《红楼梦》口语辞格英译研究[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3 魏瑾;;李杜诗篇的人文意蕴与英译策略[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4 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刘晓琳;;评价系统视域中的翻译研究——以《红楼梦》两个译本对比为例[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6 冉永平;刘玉芳;;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7 丁和根;;论地方戏的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为观照戏曲命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J];戏曲研究;1995年01期

8 车锡伦;;蒲松龄“巫戏”研究[J];戏曲研究;2002年02期

9 王万岭;;关于《西厢记》的“角门”问题——兼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有关论述质疑[J];戏曲研究;2003年01期

10 丘慧莹;;场上案头的左右倾斜——谈明清文人对戏曲剧本的品评标准[J];戏曲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周翻翻;;浅析平坝第一进士陈法与王阳明的思想文化渊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丁媛;;论《庄子》中的审丑意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巧云;;论明朝休宁儒学之兴盛[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谭帆;;诗话与评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两种主体形式[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2701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01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