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6-13 06:08
【摘要】:中国文学究竟有何特质?经历数千年发展变化的中国文学,是否构成一个自成体系的传统?自从中国文学成为一个现代学术概念,这个问题就被不断提出。20世纪以降,随着历代学者的不断追问,中国文学传统终于得以在西方文学早已确认的背景下得到体认,乃至建构。这就是自陈世骧发端,以高友工为旗帜,由散布于北美大陆及港台、新马地区的诸位学者共同构建的“中国抒情传统”。 浦安迪的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的关系。首先,浦安迪之研究与高友工开创的抒情传统体系有内涵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承袭关系。具体而言,中国抒情传统中的抒情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指向:“情”属于创作主体的内在领域,包括“诗言志”乃至“发愤以抒情”的主张;“抒”则指向外在呈现,包含“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态度——而此二种的最终指向在于“境界”,即是哲学观念与价值判断,进而是一种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浦安迪的明清奇书文体研究正是从对明清奇书之结构及修辞的分析入手,进而推知奇书之内涵寓意及其诞生的哲学背景,这也正是一个从探讨“抒"之方式并最终以“情”之“境界”为落脚点的研究过程。然而与此同时,对叙事文学进行分析必然在方法论层面留有无法抹杀的叙事学理论痕迹,这又使得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又从高友工所设定的中国抒情传统论框架中突围而出,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性。 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的关系可见一斑,然而如此明晰的关系却遭到了学界学者的忽略,这一点着实令人遗憾。因此,本文将以浦安迪明清奇书文体研究与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论之间的关系为论题,既论前者对后者的继承,又论前者对后者的超越。这种比较既体现在具体内容方面,更是方法论意义层面上的,而本文在具体阐述中则更偏向于凸显后者。笔者以此期望对中国明清奇书文体的研究、对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对建立中西方文学的友好交流尽一点绵薄之力。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莹莹;;论《诗经》中“爱情”诗的“情”的抒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郭芳;论《诗经》接受的二重性[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周兴生;;关于《庄子·天道》中裁判方法与拉伦茨裁判方法本质诸问题——道家裁判技术发微[J];比较法研究;2005年06期

4 杨世理;《诗经·秦风·权舆》管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李春芳;;从《牡丹亭》对《诗经》的接受看汤显祖的情教观[J];长城;2011年06期

6 李彦娜;;《氓》女主人公被弃原因之再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康勇;;《关雎》的兴及其审美认知功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8 张幼良;;从对春秋意象的偏爱看晏欧词风差异[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刘伟生;《礼记·乐记》“声”、“音”、“乐”辨[J];船山学刊;2002年04期

10 孙宁;;敦煌《常何墓碑》写本“龟蒙积l,

本文编号:2710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10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