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作家的交流与留日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定宇;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质与文化研究[J];学术研究;1994年06期
2 罗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郁达夫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计谋;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宏观认知[J];求是学刊;1990年01期
4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社团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张福贵,刘三富;战前日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介[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5期
6 张万敏;;创造社翻译探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再复;林岗;;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维度及其局限[J];东吴学术;2011年01期
8 俞兆平;再论“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平;中国现代文学(上)期末复习[J];当代电大;1998年04期
10 李平;中国现代文学(上)复习提要[J];当代电大;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扬;;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伊藤虎丸;潘世圣;;创造社与日本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朱晓进;;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哈迎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语文教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朱金顺;;辑佚·版本·“全集不全”——读“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论文随想[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宋剑华;;论“言志”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本期焦点: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富仁;;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10 马良春;;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议[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顾钧;《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中的鲁迅[N];文汇报;2011年
2 汪君艳;想象属于自己的城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海上花列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N];文汇报;2006年
4 饶邦安;好一座中国现代文学档案库[N];中国档案报;2000年
5 记者郑巧;翻译更具有文化变革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王宁;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和全球性:一种新的断代[N];文艺报;2001年
7 张重岗;冯铁:中国现代文学手稿研究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红孩;人应该看到更深层的东西[N];文艺报;2010年
9 傅莹;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理论的发轫及检讨[N];文艺报;2001年
10 吕保田;以史作论 微观对话[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3年
2 王澄霞;创造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4 赵鹏;海上唯美风:上海唯美主义思潮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意识的建构[D];武汉大学;2005年
7 易前良;国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D];南京大学;2004年
8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9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朱宏伟;走向革命的浪漫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捷;论五四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山本优子;中日作家的交流与留日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3 黑坂雅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妇女解放问题[D];西北大学;2001年
4 戚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5 郭娅妮;20世纪30年代“作家论”批评热现象剖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6 崔数珍;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韩国人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连昌;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类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类型研究之一[D];青岛大学;2004年
8 王静;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娜拉形象及其悲剧性探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月如;论新文化语境中的五四文学翻译[D];青岛大学;2004年
10 翁君怡;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3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1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