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与人间情感教育——王国维的文学课程革新实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玉平;;王国维《文学小言》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张雪红;;王国维教育思想研究三十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温儒敏;;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欣;元剧结构拾遗[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马荣江;;从《人间词》看意境理论的实践与缺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戴启飞;苌乾坤;;浮华背后的哀叹——李煜其人其词之b^格与融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杨春;从历史上文化的整合过程看当代文化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刘志飞;;南北朝骈文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朱小会;;关于王国维选择文哲之学的审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王昭;李辉;;简析关汉卿【南吕·四块玉】《别情》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9 余红艳;;迷失在“有无”之境——对王国维“境界说”的一点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马育良;简帛文献能向我们启示什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乐黛云;;王国维——汇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驱[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杨双;;汉画像“乐舞百戏”图中“狂欢化”的文化解读[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庆本;;王国维与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贺昌盛;;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从“词章”到“美术”再到“文学”[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欧阳文风;;王国维“隔”与“不隔”理论的感悟特质——感悟诗学现代转型系列论文之一[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4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清慧;明代藩府刻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桂红;苏轼尚“谐”诗歌的审美取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潇嵩;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萍;培养初中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义;《琵琶记》艺术再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雷慧慧;霍克斯英译本《柳毅传书》中的操纵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奇;王国维《文学小言》论析[J];渤海学刊;1991年Z1期
2 黄书光;试论王国维的教育哲学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3 肖朗,叶志坚;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朱伟明;《文学小言》与王国维的学术风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商丽浩;;王国维与近代西方教育学说的传播[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J];教育研究;1998年12期
7 黄振萍;纪念王国维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1997年06期
8 罗继祖;;《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评介[J];学术月刊;1985年05期
9 劳谐;;“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述要[J];学术月刊;1987年12期
10 赵庆麟;试论王国维的教育思想[J];运城师专学报;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艾;;试论《人间词》及《人间词话》[J];云梦学刊;1981年04期
2 张杰;;王国维和日本的戏曲研究家[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3 霍俊国;;论儒家仁学思想对王国维文学观的影响[J];东方丛刊;2010年02期
4 姚全兴;;略谈《人间词话》的艺术论[J];读书;1980年04期
5 佛雏;;王国维与江苏两所“师范学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6 刘继保;姚智清;;关于“隔”与“不隔”的再评价[J];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08期
7 刘德强;重建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宝库大厦——评周锡山著《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J];学术月刊;1995年02期
8 张春田;;王国维的学术转变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危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英志;王国维“有我之境”说词例一则——简析《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J];名作欣赏;1988年06期
10 刘祯;;王国维与现代中国戏曲史学[J];戏曲研究;1998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5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6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颐武;;在新的起点思考新的价值[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9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10 谢冕;王光明;白倩;;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艰难前进[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3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4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5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6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7 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邓建华;王国维的中西学术观[N];光明日报;2005年
8 潘剑儒;一代宗师注心血[N];美术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王笑欢 通讯员 冉友学;开磷战略[N];中国化工报;2006年
10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3 陈南先;俄苏文学与“十七年中国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4 张克;颓败线的颤动[D];武汉大学;2005年
5 叶辉;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论纲[D];复旦大学;2004年
6 田广文;“群”与“己”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5年
7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金哲;朴齐家诗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9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2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6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7 尚莲霞;王国维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9 赵禹冰;王国维对美学文本的阅读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1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3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