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韵,人群与现代性批判——本雅明的现代性经验
本文关键词:灵韵,人群与现代性批判——本雅明的现代性经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雅明通过对文学(艺术)中各种现代性转向(波德莱尔、普如斯特、布莱希特、卡夫卡等)的关注和研究,发现了现代艺术经验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变迁,进而揭示出了精神世界的嬗变。此间,由于看到了这个嬗变中不尽人意的地方,转而实施救赎,对现代性的弊端展开了批判。其灵韵思想和都市经验就是这条思想路径的集中体现。灵韵思想使他有了对艺术现代性的深刻揭示,都市体验披露了现代性的源起。而此间展现的批判态度则使他成了20世纪修复现代性的重要知识分子。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本雅明 灵韵 人群 现代性 大众文化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迄今的本雅明研究无疑抓住了其思想的一些关键点,如灵韵论、机械复制理论、现代性批判,大众文化理论等。但是,由于对一些关键概念和理论点依然缺乏准确把握,以致作为其思想要义的现代性批判虽然被意识到,但对于其在本雅明那里的具体所指以及与其整个思想的关联则始终未见有清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晓梅;;汽车,作为城市诗歌意象之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张丽;;本雅明“光晕”的特征及其美学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3 张晶;;当代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现代性因素[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4 陆涛;;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5 蒋贤萍;;漫游中的凝视——再读《黛茜·密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孙传钊;;徘徊在教养与救赎之间——读瓦尔特·本雅明《儿童·青年和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7 虞昕;;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后大都市游荡者——以《在云端》、《第九区》和《盗梦空间》为例[J];当代电影;2010年12期
8 杨守森;;走向沉沦的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状况评说[J];东岳论丛;2009年10期
9 李丹舟;;上海苍穹下——初探电影《苏州河》的城市书写[J];电影评介;2009年16期
10 李正良;黄波平;;基于美学的角度对广告的批评[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千帆;从哲学到美学:阿多诺摹拟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3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5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9 梁苑;才子佳人小说:从一种新小说类型到一种新文学样式[D];复旦大学;2007年
10 谢晓霞;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底层形象与现实主义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2 马洪锐;技术与作为表征的文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3 黄继谦;对本雅明视觉文化理论中技术与艺术关系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4 张晶晶;从舒婷到翟永明[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任小璋;一个都市唯美主义者的沦陷[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6 陈挺;现代性视域中的本雅明“历史—时间”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9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肖宝凤;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国明;;本雅明的《商场研究计划》[J];书城;2000年09期
2 邢崇;;艺术神话的破灭——本雅明艺术技术革命论的建构[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3 范萍萍;机械复制与艺术的命运——阿多诺本雅明之争及其现实意义[J];浙江学刊;2001年06期
4 刘北成;;本雅明著作的风格与翻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6 刘宗迪;;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民俗研究;2010年01期
7 付一春;;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解读[J];黄河;2009年02期
8 陆涛;;从“象征”到“寓言”——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J];理论与创作;2010年01期
9 石天强;“寓言”与文学实践——论本雅明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批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袁茁萌;陈清;;浅谈“艺术生产论”对大众文化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2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 连冕;在一种批评的世界观之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5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6 王文杰;艺术是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陈仲庚;摄影文学:连通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桥梁[N];文艺报;2001年
8 肖复兴;赈灾的文艺创作不只是百米冲刺[N];学习时报;2008年
9 黄云霞;文学“反智”得失谈[N];文艺报;2009年
10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6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7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蔡顺兴;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技术·艺术·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3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4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李婧R
本文编号:27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