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本文关键词: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对经典化理论进行了侧重于美学质素的本质主义与侧重于文化政治的建构主义的区分,指出本质主义理论无法描述构成经典文本的普遍的美学本质,另一方面,建构主义者忽视经典文本的美学经验,而且各种建构主义理论之间也存在着冲突。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将形式本身加以文化政治化,从而弥补两者的缝隙,但是只有在现代主义艺术经典中这才成为可能,因此,这必然含有欧洲中心主义偏见。作者认为,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的其实是一种虚假的对立,只是在不同层次上显示出了差别。文章最后建议,既然我们无法寻找到具有普遍性的经典化结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维度辩证地认识经典的发生法则。一方面,各种经典的合法化来源都是独特的,我们应对其进行语境还原;另一方面,在一个个具有连续性的历史长时段中,可能存在着相对稳定的经典化规则。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本质主义 建构主义 经典化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文学经典是如何成为可能的?究竟是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学要素使得它当仁不让,,是因为迎 合了某种意识形态的需要而被权力代理人黄袍加身?还是由于材料、技术的因素而被造物主偶 然操弄的结果?或者是经济权力在文化领域的意志表现?根据一位西方学者考尔巴斯(E.I美田1 阳haS)的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红涛;中西传记史学视野中的胡适自传——以《四十自述》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邹春秀;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华,石金焕;“个性解放”的性别透视——从《沉沦》与《莎菲女士的日记》谈起[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5 汤景泰;;启蒙的两种路向——论“五四”前后胡适与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6 曹斌;鲁迅小说中死亡描写的启蒙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谢清风;鲁迅的封面设计思想[J];编辑之友;1998年03期
8 刘畅;;在政治立场与学术探讨之间——评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鲁迅专章[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9 熊辉;;简论“五四”译诗对早期新诗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程戈;小说境遇的历史嬗变与小说家的身份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宝明;;阐释与启示: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谱系的嬗变——以《安徽俗话报》与《新青年》杂志为例[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梁景和;;清末“尊黄”思潮与民族主义——以《黄帝魂》为中心[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建华;明代官冗与官缺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黄科安;知识者的探求与言说[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贾振勇;超越幻想的锁链[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向天渊;现代汉语诗学话语(1917—1937)[D];四川大学;2002年
10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异新;拖着历史的长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海波;最后的觉悟:闻一多诗学价值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亚卓;陆机诗歌美学风格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舟;关注生存:鲁迅小说的缘起与指归[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麻尧宾;梁实秋小品文艺术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安平;寻找精神家园[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唐兵;近百年中国美育观念演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晓华;《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的政治思想及史学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新刚;现代中国都市风情小说的文化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生;;重述“图画转向”[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2 郭富平;;历史主义文学观的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以两部典型文论教材为对象[J];甘肃理论学刊;2011年03期
3 范永康;;当代西方的文学政治学[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郭勇健;;艺术与真理——王德峰艺术哲学述评[J];艺苑;2011年03期
5 滕翠钦;;文学、文化研究和关系主义[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6 孙桂芝;;论文学本质的情感体验维度——从文学本质两次争论说起[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策展问题 第3期 现代的身后事及策展的合法性[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的反思与生存本体论的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奋然;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N];文艺报;2001年
2 李卫华;当前文艺学中的“文化研究”[N];文艺报;2006年
3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4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5 索松华;文学:一种理性言说的话题方式[N];文艺报;2002年
6 朱小钧;20年,从“红光亮”到“黑白灰”[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马建辉;2009年文艺理论热点回眸[N];文艺报;2010年
8 记者 周玉宁;文学理论建构的国际对话[N];文艺报;2004年
9 陈炎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副校长,文艺美学中心副主任、教授。 王祖哲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曹砚黛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博士研究生。;西方现代艺术:“革命”还是“骗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波;美国艺术教育思想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5 关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坤阔;文学翻译活动中作者的重生与文本的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盼盼;两种哲学背景下的文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胡莉芳;游移的“文学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志先;多重解构的游戏[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黄向前;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符号的运用与演绎[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8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莉平;穿越经典黄昏的迷雾[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戴佳锟;“后殖民理性批判”之“药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3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