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场考察
发布时间:2020-07-03 11:07
【摘要】: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从社会学角度对文学的生产与存在机制进行了描述,既突破了以文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为考察对象的外部研究模式,又超越了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内部研究,为从社会学视角研究文学的存在方式、生产机制及文学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提供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通过文学场理论布迪厄具体地分析了法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文学史发展,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文学思想、文学生产机制、文学权威等问题进行了社会学维度的探讨,从而验证了文学场理论在文学史分析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布迪厄为我们描绘了西方十九世纪以来以艺术自主性为指导原则、以精英文学生产占支配性地位的理想性文学场的图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受历史语境的影响,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场呈现出不同于精英文化时代文学场的诸多特征,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生产机制和结构。大众媒介的使用、商品逻辑的入侵带来了文学场结构的重要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场在与政治场的斗争中获得自主性,随着消费文化的侵入,文学场和经济场相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生产机制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大众文化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场经历了两次结构的分化,产生了传统文学生产场、大众文学生产场、网络文学生产场三个文学次场,并形成了三种文学生产机制——传统文学的经典化机制、大众文学的畅销书机制、网络文学的一体化机制——的混合发展时期。通过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产生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从一种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当代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影响以及内部结构变化,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运用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对大众文化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与生产机制进行研究,共分以下几个章节: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图。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布迪厄通过“场域”视角对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文学进行分析,提出了文学场发展生成的三个阶段:获得自主性阶段、双重结构出现阶段、生产象征财富阶段。从宏观而言,文学场的结构表现为纯粹生产场和大生产场两个文学次场。文学场是一个信仰的生产场,遵循“输者为赢”的逻辑,呈现为一个颠倒的经济世界。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场所面临的问题。大众媒介使文学的生产具有了模式化的特征,削弱了文学的独特性;商品逻辑的入侵使文学场失去了自主性,文学场与经济场发生联系和影响;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也使文学场内部发生分裂,统一的文学幻象开始崩塌。 第三章以大众文化为背景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所经历的文学场“场域”变化。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与政治场紧密相关到获得自主性再到与经济场相关联的发展阶段。当下的文学场中存在着传统文学生产场、大众文学生产场、网络文学生产场三个文学次场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局面,并形成了三种文学生产机制。本章就每种生产场的生产机制做出了细致的分析,并探讨了它们的形成原因与运行特征。 结语部分进一步指出,文学场理论不仅为我们剖析大众文化时代中国文学的存在样貌和生产机制提供了理论方法,而且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条突围之路,即重建文学场的自主性,回到布迪厄的“审美乌托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7
本文编号:2739580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代福;诱人的畅销书[J];出版发行研究;1993年03期
2 郭仙;;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洪治纲;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5期
4 张汝伦;论大众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赵勇;;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型之旅——新世纪文学十年抽样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 朱国华;文学场的历史发生与文学现代性[J];河北学刊;2005年04期
7 ;编辑寄语[J];中国经济信息;2000年21期
8 邹广文;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及其生成背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中国作家协会章程[J];人民文学;1953年11期
10 张文哲;;“文学场”中出版机制的转型与文学走向市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吕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2739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3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