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文学》(1935-1937)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9 22:40
【摘要】:《台湾新文学》是日据台湾最重要的文学刊物之一,也是1930年代中后期硕果仅存的左翼文学刊物,其刊行历程目击了左翼文学运动从高潮走向失败的全过程。随着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转向”,《台湾新文学》在文艺杂志学视阈下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也逐渐得以显现。《台湾新文学》还原适时左翼文学运动的现场,记录这一时期左翼思想发展和斗争,兼具“运动型杂志”和“启蒙型杂志”的特质,有其重要性;加之其重视左翼国际主义的联合,拓展左翼生存空间,在左翼刊物中又兼具代表性。本文以《台湾新文学》为研究对象,讨论1930年代台湾左翼文学运动,实现兼具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左翼文学考察。 本文重视文学与社会互动关系,侧重以文学社会学和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台湾新文学》进行生产发行、书写实绩方面的考察。论文以“左翼姿态”作为讨论刊物左翼书写风貌的切入点,展示出《台湾新文学》的创作顺应时代左翼思潮而能蓬勃发展的势头,又揭示了其在殖民论述的强大背景下力有未逮的现状。论文主要分为引言、外篇和内篇三个部分,另有附录作为背景资料,使论述对象更为完整。 引言部分导入日据时代台湾左翼文学运动背景,指出台湾“左翼文学”有着自己的相关背景和资源,其文学、文化论述包含着以下的议题:在殖民主义的脉络里审视刻画阶级冲突,展开批判;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生活现状的进行客观写实,寄托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关怀;对以中国/台湾为本位的民族主义的追求,并寻求跨越国际无产阶级联合阵线。这些议题显示出《台湾新文学》同人为代表的第二代知识分子对左翼运动的整合态势,从中可以捕捉到台湾“左翼文学”的精神风貌。 外篇侧重从刊物的生产发行讨论其左翼姿态的生成过程。第一节从作家队伍的认同政治入手,通过对日据时代三代知识分子的认同选择对比研究,指出彼时由《台湾新文学》创作群体为代表的作家的“左翼姿态”并非仅仅只是对1930年代全球性左翼文艺运动浪潮的单纯附和与简单响应。第二节从刊物本身的发行情况着眼,指出《台湾新文学》对适时殖民论述下的文化繁荣景观所保持了一种警惕之心,以及通过对刊物发行的坚持,体现出作为一种权力客体对强势殖民话语体系的反抗。 内篇则检视刊物左翼书写的实绩。第一节分析《台湾新文学》的左翼文学理论建设,即通过与日本左翼作家的探讨,以“殖民地文学”的建设来确立台湾左翼文艺的建设方向;以“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引入来与“纯文学”创作倾向进行切割,并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完善自我的创作。第二节则通过分析《台湾新文学》颇具策略性的编辑方针,重点解读两篇极具代表性的文本,与崇尚战斗的猛力、塑造阶级典型和人物群像、侧重表现重大题材的大陆及日俄左翼文学审美观念有别,台湾左翼文学创作审美受到策略性编辑手段的影响,更趋近于“瘦硬通神”的内在表现,贵在暗示与象征:通过新旧时代的对比,从侧面揭示殖民的压迫(如朱点人《秋信》);注重细节的描摹与人物类型的对照,暗示读者资本主义君临的姿态(如王诗琅《十字路》),从而曲折地蕴含左翼思维,形成“左翼姿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48078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计璧瑞;殖民地处境与日据台湾新文学[J];东南学术;2004年01期
2 计璧瑞;;文学书写中的殖民现代性表征及其文化政治寓意[J];华文文学;2010年03期
3 计璧瑞;;殖民现代性认知中的情感经验[J];华文文学;2010年05期
4 刘俊;挣扎在认同与背离之间——吕赫若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黎湘萍;另类的台湾“左翼”[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748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4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