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与文化接受——以《赵氏孤儿》三个译本为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健平;从《赵氏孤儿》在欧洲看艺术接受中的民族变异[J];文艺评论;2002年02期
2 张海涛;;现代性的重述:《赵氏孤儿》在西方和现代中国的解读[J];戏剧文学;2012年03期
3 吕世生;;元剧《赵氏孤儿》翻译与改写的文化调适[J];中国翻译;2012年04期
4 吴峗;顾忆青;;困境与出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探讨[J];中国外语;2012年05期
5 陈旋波;十八世纪法国观众对《中国孤儿》的接受[J];国外文学;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惠;;清末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以明恩溥、何天爵以及麦高温为考察中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孙晓艳;;近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以《变化中的中国人》为中心的考察[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3 朱虹;;浅析诺拉·沃恩《谪园》中的中国形象[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4 何博;;从《赵氏孤儿》的欧洲改本看中西古典戏剧结构之异[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5 莎日娜;;《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吕世生;刘浩;;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十八世纪中国古典戏剧西传[J];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7 张忠民;;鸦片战争前夕的上海口岸[J];国家航海;2012年02期
8 韩瑞辉;;近代西方电影和学术著作中的中国形象之比较[J];电影文学;2013年18期
9 姚星;龙涛;;跑马场与近代汉口消闲娱乐方式的转变[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刘文明;;自我、他者与欧洲“文明”观念的建构——对16~19世纪欧洲“文明”观念演变的历史人类学反思[J];江海学刊;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华杰;传教士学者与中国历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4 高f^;德贞与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淑敏;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的中国哲学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少清;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D];南开大学;2009年
7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岩;全球化中的他者—后冷战时期西方媒体中的中国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李丽辉;日本法律近代化的民族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以芳;19世纪媒介形态下的美国来华传教士群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与美国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李晶;国际法视野下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效力及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维维;独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4 李芳;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书院[D];湖南大学;2008年
5 李响;近代西方人在中国东北考察活动研究(1861-1904)[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沙彪;泥说[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王安;论卫三畏的中国观[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8 刘永祥;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姚星;跑马场与近代汉口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庞玲;《小孩月报》与晚清儿童观念变迁考论(1875-1881)[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孟宪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2 季进;;当代文学:评论与翻译——王德威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5期
3 莎日娜;;《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黎羌;;华夏民族戏剧及《赵氏孤儿》西渐叙论[J];戏曲研究;2004年02期
6 钱念孙;;论吸收外国文学影响的潜在形态及其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文学的民族化问题[J];文学评论;1985年05期
7 钱林森;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中法文学的首次交融[J];文艺研究;1988年02期
8 朱少华;耿丽萍;;《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J];中国戏剧;2007年04期
9 吴戈;《赵氏孤儿》的文化改写:古代/当代/中国/外国[J];戏剧艺术;2004年03期
10 子衿;孤儿可以不复仇的三个理由[J];艺术评论;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昕;;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安徒生童话的汉译[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曾记;;撒播异邦的种子——诗的翻译、改写与移植[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3 王惠珍;;译本接受的天时地利人和——探析为何《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在大陆遭遇不同的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4 姜秋霞;郭来福;金萍;;社会意识形态与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以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的三个译本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5 倪蓓锋;;论庞德翻译的《论语》——兼与理雅各比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刘鹭;;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7 崔璨;;析《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2期
8 陈吉荣;;论改写理论在中西文学史与翻译研究中的作用[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9 蔡明灯;;从《呼啸山庄》的两个译本看译者主体性对原文的改写[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群星;;跨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儿童文学英译——以《淘气包马小跳》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晖;;典籍英译的风格再现——小议《楚辞》的两种英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吴锡平;文学在新世纪的命运[N];光明日报;2002年
2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吴锡平;文学在影视和网络挤压下[N];华夏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理;翻译、改编与改写:《鲁滨孙飘流记》在西方和华人世界的加工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温年芳;系统中的戏剧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林旭文;林译小说改写现象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春兰;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2 朱琳;翻译之改写[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睿;翻译即改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柳;论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侯泊华;浅谈被操控的儿童文学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曾光湖;意识形态操控下的译者的策略[D];贵州大学;2006年
7 关春梅;译者主体性在严复《天演论》译文中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彭亚芳;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下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阳;翻译与改写[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杨晖;辜鸿铭翻译文化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6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9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