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0-08-21 04:12
【摘要】:本论文是在考察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特点,以及其特殊身份:“官员”身份对文学活动的影响这个主题上展开的。围绕着这个主题,笔者首先简要论述了本文的理论依据:西方后现代“身份”理论。依次论述“身份”理论的提出,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以及总结“身份”的后现代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身份”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活动中“作者”的看法,并因此激起了人们对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的研究,认为作者文学之外的身份对其文学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研究业已获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以这种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依据,笔者把触角延伸到了中国古代作者的身份构成及特征上,试图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和身份的特殊性,来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对这些内容的研究,笔者力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联系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分析中国古代作者多重身份尤其是“官员”身份背后的形成机制和渊源,并将20世纪西方学界在“身份与主体”、“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有选择性地用于本文。在此基础上,笔者先是重点分析了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特点,点出他们最为特殊的身份:“官员”,然后就这种特殊身份的形成,以及与作者其他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并选取了中国古代文学活动中的一些较为突出和特殊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试图论证“官员”这个特殊身份对中国古代作者的文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呼应本文的研究主题。 除却绪论和结语之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后现代“身份”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研究成果所作的简要梳理;第二章重点阐述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特眯,点出中国古代作者最为特殊的身份:“官员”,并详细分析了“官员”身份的构成因素;第一章就“官员”身份在中国古代作者多重身份建构过程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并通过个案分析来具体阐述中国古代一些特殊文学活动,强调它们的形成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作者“官员”身份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中国古代作者“官员”身份意识的形成,以及这种身份意识对作者文学观念和文学趣味的影响。具体论述则为: 绪论部分首先点明本论文选题的缘起,是在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作者身份构成的特殊性,以及作者身份对文学活动影响重视不够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笔者通过援引西方后现代“身份”理论中对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研究的理论成果,从作者身份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特点,试图证明中国古代作者的特殊身份对其文学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活动构成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将给本论文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的著作分为两大部分进行具体介绍,第一部分专门就国内外学者对“身份”理论的阐述,以及从“身份”理论切入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作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则就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代作者及文学活动的研究作了一个系统梳理,并在其中分别阐明了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当下研究的不足,即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特点,尤其是在“官员”身份对作者其他身份构成的影响和制约上,其研究仍然不够深入,缺乏一个从中国古代作者整体身份构成的特点来看其对文学活动影响的专题研究。因而,本文把分析中国古代作者多重身份构成的特点,以及其特殊身份:“官员”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作为专题,试图从一个系统和整体的层面上讨论作者身份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这种身份上的特殊性对其文学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身份、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重点就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界对现代主体理念的颠覆、解构,以及身份理论的发展作简要梳理。第一节“从‘主体’到‘身份’”,着重阐述现代主体理念在20世纪西方的被质疑和颠覆,在此基础上“身份”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并总结了“身份”的后现代特征,以及主体身份意识的形成;第二节“‘身份’理论对‘作者观’的影响”,主要就“身份”理论出现后,人们对文学活动中“作者”的看法发生变化,深化了人们对“作者”的认识,以及对作者身份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重点论述;第三节“‘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重点从作者多重身份与文学话语复杂性,身份选择与特殊文学话语的形成,以及作者的文化身份对其写作立场所形成的影响等三方面,来详细阐述作者身份对文学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 第二章“中国古代作者的身份构成及特点”,分为两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节“中国古代作者的身份构成”,指出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官员”身份为主导的,这使得他们有着区别于现当代作者最为典型的创作特征,即非专业化的文学写作;并且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份确认:“士”,“士”与“官”在先秦时就有的密切渊源,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份构成;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中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将其与中国现代作家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作者身份构成作了一个对比分析,以显示出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点出了中国古代作者最为特殊的身份:“官员”,以及通过数据统计来证明这种身份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作者都曾有过的一个身份,因而也是他们区别于中国现代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文学作者最为显著的身份特点。第二节“中国古代作者特殊身份:‘官员’身份的构成”,则是专门就中国古代作者“官员”身份构成所作的详细论述,从文化和政治体制两大方面来分析他们“官员”身份的构成,认为作为“官学”的儒家文化和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他们的身份构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由此形成了他们这种特殊的身份。 第三章“‘官员’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主要就中国古作者多重身份的建构过程中“官员”身份所起的作用,以及这种身份构成特点对文学活动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第一节“‘官员’身份与作者多重身份的构成”,依据后现代“身份”理论中所提到的影响了主体身份构成的各种因素,从文化成因、社会政治体制和个体意识等三方面,分别论述它们在建构中匡古代作者的多重身份中的决定性作用,并突出这些因素与作者“官员”身份的关系,以从侧面来证明官员身份对作者其他身份构成的影响和牵制作用。第二节“个案分析:‘官员’身份影响下的文学活动”,是在论述中国古代作者身份构成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个案分析来论述某些特殊文学活动的发生与作者特殊身份的关系,认为追究其根源,这些特殊的文学活动的发生及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作者“官员”身份的影响。 第四章“‘官员’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话语”,是针对中国古代作者最为特殊的身份:“官员”身份对文学话语的影响所做的具体阐述。第一节“官员身份意识的建立”,主要从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官员”群体身份的认同、他者的“凝视”这三方面来讨论作者“官员”身份意识的建立,认为正是这种官员的身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者的写作,从而形成了一些颇为特殊的文学话语。第二节“个案分析:官员身份对作者文学观念的影响”、第三节“个案分析:官员身份对作者文学趣味的影响”,则是就中国古代作者的特殊身份:“官员”,对文学话语所形成的具体影响方面去探讨的。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最为特殊的“文以载道”观,“温柔敦厚”的诗教说,以及“美刺”的文学功能论等几个文学观念的产生;“隐语”、从“心怀魏阙”到“寄情山水”以及“以文为戏”等文学趣味的形成,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官员”身份的影响,是作者“官员”身份话语在文学话语中的直接或间接渗透。 文章的结语,“从‘身份’理论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强调西方后现代“身份”理论的引入,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文学作者的认识,还为我们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视角,尤其是启发了我们对中国古代作者身份与文学活动的全新认识。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以及中、西文论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是我们以后的文学研究打破成规,走向创新和深化所值得借鉴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凌枫;大师何在,诗人何为?——后现代状态下的文学活动[J];文教资料;2004年Z1期

2 阮云星;;无我之器,日本匠人文化及其借鉴[J];杭州(我们);2016年03期

3 莫国芳;;消费文化:从现代到后现代[J];科技视界;2018年29期

4 SUPITCHA TAVEETANAVIRIYA;;泰国“后现代”电影《鬼妻的丈夫》[J];世界文化;2018年07期

5 林勇;;绘画语境下的“做”与“写”[J];中国艺术时空;2017年01期

6 程晋宽;;从“现代”到“后现代”的班级管理转向[J];江苏教育;2017年23期

7 刘亚楠;;新媒体传播中的“后现代”特征[J];电视指南;2017年07期

8 姜阳;;后现代语境下的穿越剧解读[J];电视指南;2017年15期

9 高凯歌;;寻求一种建设性后现代城市[J];赤子(上中旬);2015年08期

10 阎嘉;;后现代的视觉幻象与形象工业[J];文化研究;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严勇;;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刘志军;侯春娜;;浅析后现代心理学思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科学与现代化》2008年第2期(总第035期)[C];2008年

4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顾凤威;;后现代的审美悖论与马克思的科学预见[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峰强;叶浩生;彭运石;;过程(建设性后现代)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钱伟量;;维特根斯坦与技术的后现代策略[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王梦阳;;后现代发展观的内容及其意义[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范金民;;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10 郭培贵;;明朝外国人及其华籍后裔进士考[A];明太祖与凤阳[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张珊妮;“后现代”厂房里,看不见的忙碌[N];湖北日报;2019年

2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焚书:一份后现代地下文学食谱[N];中华读书报;2017年

3 山东师范大学 张丽 苏州大学 房伟;王小波在当下[N];社会科学报;2017年

4 王治河 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贾卫列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雄安新区可借鉴索拉里后现代城模式[N];中国环境报;2017年

5 辽宁大学永惺佛教研究中心讲师 卢冶;不能忘却的“后现代”[N];文艺报;2017年

6 程青松;亚洲四大后现代电影大师[N];华夏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非尔;后现代家庭文化的嬗变[N];华夏时报;2004年

8 思郁;后现代政治的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赵荣君;后现代城新思路审视市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尚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后现代交锋:一种全新的启蒙[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中华;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玉祺;基于后现代技术的生活制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曾丽琴;台湾小说中的后现代都市想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4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5 沈非;超真实—唐·德里罗小说中后现代现实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6 林章湖;「后现代」与台湾当代水墨[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7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高峰强;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连旗;北宋嘉yP二年进士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朱文辉;教学伦理性的后现代重建[D];西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问;《伦敦场地》:后现代侦探小说的实验[D];兰州大学;2019年

2 徐欢;“智慧设计”感动生活[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3 刘晓楠;《楚门的世界》中资本对文化的侵蚀[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4 郭颖;幼儿园后现代绘本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维维;琳达·哈琴的后现代戏仿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宋夏;论“自媒体”及其与“后现代”的关联[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旭升;后现代伦理秩序与道德存在的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8 杨静;教育技术发展的后现代解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会芳;后现代建构—卡尔维诺的人文精神重塑[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10 吴瑕;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伦理审视[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8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798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3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