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话剧英译中的“结构转换”——以英若诚英译本《茶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0-09-07 11:57
   话剧的对外交流是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以经典话剧《茶馆》为例,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来分析英若诚英译本。文章对《茶馆》三幕2244组例句进行量化统计,旨在发现"结构转换"在话剧英译中的存在状况,为今后的话剧英译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娟;;论翻译转换理论之层次转换与翻译补偿策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马会娟;论英若诚译《茶馆》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婷;;试对比《茶馆》两个英译本[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李桂芝;张在钊;;从目的论角度看《茶馆》两个英译本[J];长城;2012年02期

3 蒋婷;论法律语言平行语料库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阮敏,陈靓;从语际转换的可译性障碍比较《茶馆》的两种英译本[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霍跃红;;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比较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韩高军;何琴;;戴着镣铐跳舞:话剧翻译的语用适应观[J];电影文学;2008年02期

7 尧文群;;从《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实例评文学作品的等效翻译[J];电影文学;2010年08期

8 杨跃;;从语域分析的视角析话剧《茶馆》对白翻译的语用等效[J];电影评介;2008年11期

9 王家义;;《我的童年》两英译文风格的语料库考察[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1期

10 金鑫;;论《茶馆》英译本的动态表演性原则[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桂兰;论重译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胡显耀;当代汉语翻译小说规范的语料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金波;弗朗茨·库恩及其《红楼梦》德文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智丹;淡妆浓抹总相宜:明清传奇的英译[D];苏州大学;2009年

8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10 霍跃红;典籍英译译者文体分析与文本的译者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晓珍;关联理论视角下《茶馆》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颖迪;《茶馆》中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高志英;戏剧语言的特点及英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焦帅;顺应论观照下的戏剧翻译[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5 王建坤;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西厢记》英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亚楠;《董西厢诸宫调》英译本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刘晓晨;寻求最佳关联[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静;从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析《茶馆》中的对话[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黄俊利;从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分析《茶馆》的两个英译本[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马文书;;英汉翻译中的语法补偿[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李玉英;邱晴;;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4 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斌;现代化进程中市民空间的衰退——重读老舍《茶馆》[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林婷;经典的背后——再论《茶馆》[J];文艺争鸣;2003年04期

3 方习文;;从《茶馆》看老舍主体精神的回归与张扬[J];中国戏剧;2006年08期

4 王金茹;;突破与前瞻——论《茶馆》“和而不同”的异质性叙事[J];戏剧文学;2006年12期

5 易瑛;;在矛盾中把握平衡:论老舍《茶馆》的艺术追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周志艳;;《茶馆》的文化评析[J];文学教育(上);2007年02期

7 刘大先;;老舍《茶馆》问世50周年座谈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06期

8 李相银;陈树萍;;市民社会的重新发现——《茶馆》新论[J];戏剧文学;2007年11期

9 蔡爱国;;专制与利益的联姻及亚社会的没落——论《茶馆》的潜在主题[J];四川戏剧;2007年06期

10 赵静;;浅谈老舍《茶馆》的现代表现技巧[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钟敏;;一丘一壑也风流——省略号在《茶馆》中的妙用[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温年芳;;目的论与《茶馆》译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庆云;《茶馆》新“掌柜”[N];解放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徐馨;《茶馆》复排 精彩依旧[N];人民日报;2005年

3 张何平 姚小敏;《茶馆》倾倒台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本报记者 成长;“80后”演员解构《茶馆》[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伍立杨;《茶馆》:艺术魅力常在常新[N];海南日报;2010年

6 王呈伟;电视剧《茶馆》成功的经典翻拍[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贾梦雨;电视《茶馆》,为名著改编泡了壶好茶[N];新华日报;2010年

8 记者贾薇;千名外宾看《茶馆》度新春[N];北京日报;2003年

9 贾薇;人艺《茶馆》续写500场辉煌传奇[N];北京日报;2004年

10 张楠;《茶馆》复排引发“创新”“拷贝”之争[N];工人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静;《茶馆》接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蒋杰;《茶馆》的诞生机制及其主题的多重意蕴[D];山东大学;2008年

3 何文娟;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茶馆》的反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蔡丹丹;《茶馆》接受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5 陈奕;重读《茶馆》[D];厦门大学;2006年

6 宁博;短暂的沉寂 持久的关注[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杨e

本文编号:2813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13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