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19:59
   20世纪初,中国电影文学伴随电影的出现逐渐完善发展。日军全面侵华之后,电影文学这种新兴文学体式也受到战争的影响。1939年至1945年期间,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陪都,云集大批优秀的电影剧作家,他们先后创作出一批具有战时特征并表现中华人民奋勇抗敌的优秀电影剧作。抗战时期的重庆电影文学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重庆电影文学以抗日保国为旨归,具有鲜明的救亡姿态。 本文从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的叙事特征入手,结合具体电影文学剧作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本文通过对聚焦对象的研究,发现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聚焦对象的多样化与复杂性。此时期电影文学聚焦于农民、士兵、中小市民、间谍以及少数民族等多样化对象,广阔再现战时各阶级生象。同时此时期剧作的聚焦对象也具有复杂性,可以分为加害者、受害者、抗争者、帮助者与敌对者多种叙事角色;其次,本文通过对叙事结构研究,发现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叙事结构的电影化与戏剧性。此时期电影文学多以场景作为基本叙述单元并加以蒙太奇式的叙述连接,从而使得剧作结构呈现出电影化的影像特征。同时此时期剧作借鉴传统文学戏剧表现手法,具有单一情节线索或者片断式的戏剧结构,显示出剧作模式的成熟与创新;再次,本文通过对叙事模式的研究,发现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频繁采用“花木兰”以及“革命+恋爱”式的叙事模式。此时期电影文学一方面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借鉴,创作出易于读者接受的电影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结合抗日救亡背景进行合于时代需要的改创;最后,本文通过对叙事主题的研究,发现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具有直观化以及潜隐性的主题。此时期电影文学无一例外都是以抗日救国为旨归,以最大限度的唤起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为目的。同时此时期剧作在直观化主题的掩映下依旧存留关于中国伦理秩序建构的潜隐性主题,从而显示了直观主题下的多元内容。 本文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叙事特征的研究,试图勾勒其被历史尘埃所掩埋的发展脉络,力图发掘其文学规律,从而还原抗战时期重庆电影文学的历史风貌。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宫晓鹏;中美对日作战战争电影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敦枫;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副刊上的文艺论争[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7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17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a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