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5:45
   在西方传统文学理论中,阅读一直是理论家较少涉及的领域,存在着许多“空白”之处。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以其敏锐的目光,不仅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阅读领域,还独辟蹊径,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对阅读活动进行全面地审视和考察,建构起独具特色的阅读审美响应理论。20世纪西方文论的多元化语境及60年代初德国由于政治、经济危机所引发的文论危机,为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时机。同时该理论的产生也符合当时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和内在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伊瑟尔在进行阅读研究时,广泛涉猎了现象学理论、解释学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成果,并对其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吸收改造,熔铸进自己的阅读理论之中,从而造就了其阅读理论的延展性、辩证性以及鲜明的学理性。 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的构成主要包括现象学本文观、读者观以及文学交流理论三个部分。在现象学本文观中,伊瑟尔首先对传统的文学本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用“功能论论断代替本体论论断”,放弃对文学本质的追寻。伊瑟尔摈弃了单纯从文学自身出发去探讨文学的研究模式,转而从读者角度去研究文学及文学本文。由此,伊瑟尔建立了两个理论逻辑支点——本文意义动态生成观和“文学作品两极理论”。前一观点认为意义不是一个恒量或绝对值,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经由本文符号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动态生成的。后一理论则对“本文”与“文学作品”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就是文学本文,本文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产物,是一种“潜在的存在”,还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赋予其现实的生命。审美极指的则是读者对本文的“实现”。文学作品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任何一极,而是介于两极之间。这样一来,伊瑟尔便将读者及其阅读活动纳入本文之中。在这之后,伊瑟尔对文学本文的内在构成——“剧目”与“策略”进行了具体而详细地探究。“剧目”与“策略”揭示出本文与现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它们是本文与读者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阅读活动的读者观上,伊瑟尔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隐含的读者”,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真实的读者”有着明显的不同。“隐含的读者”是属于本文意义上的读者,包含两个基本内涵:“作为本文结构的读者的角色和作为构造活动的读者的角色”。在这里,伊瑟尔将本文读者化了。伊瑟尔试图通过这个概念既肯定本文在阅读活动中的规定性,又给予读者以充分的重视。伊瑟尔还对阅读活动进行整体的现象学透视,进而发现了在阅读活动中本文意义与读者自身意识都得到了新的建构。读者的阅读行为主要由“游移视点”、“连贯性建构”及“被动性综合”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游移视点”展示了读者
【学位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I0-03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2 东雪;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湘潭大学;2011年

3 谢思雄;《名利场》两中译本中文本空白之读者反应解读[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0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20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c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