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陆机生命意识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6 17:53
生命意识是魏晋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与生命最为密切相关的身体的角度入手,通过对身体结构中“形一气一心”三方面的生命意识的分析,力图为曹植和陆机生命意识的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论文分为以下六部分。 绪论对近几十年来曹植和陆机生命意识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切入点,即身体观。所谓身体观就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探讨生命问题,它主要体现为身心一体的思维方式。 第一章阐述东西文化视野下的身体观。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还原得到的是由身体主体与世界最原初的对话互动所构成的知觉世界,体现了个体与世界的一体关系。在梅洛·庞蒂理论的启发之下,将“身体观”引入中国文化研究视野。中国古代的身体观主要表现为主客、身心一体的特点,人身虽小,却暗含宇宙,因此身体及其行为具有象征意义。这可作为解读曹陆生命意识的理论基础。在此前提下,从身心关系角度对生命意识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探讨曹植和陆机感性生命意识的异同。所谓感性生命意识就是人的身心在与自然万物的感发中产生的生命情感体验。这种感发是借助外在自然形式投射内心感受的过程,并通过身体感官从时空两个方向展开。在曹陆身上主要表现为生命的孤独感:离别亲友的悲伤、全身保命的忧患、对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迷茫。在消解生命孤独的过程中,曹植偏向于以广阔的空间表现慷慨俊逸的情怀,陆机偏向于以时间的流转抒发迁逝的悲叹。 第三章分析曹植和陆机理性生命意识的异同。理性生命意识以身体与他人的相通为前提,指通过身心结构的调整,个体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曹陆的生命理性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的理性认识和对功业的自觉追求。因身心的外扩程度不同,造成二人不同的家国偏向,曹植表现出更多的英雄主义情结,陆机则功利色彩浓郁。 第四章探究曹植和陆机生命意识的非理性倾向。这种倾向指一种突出独立的肉体、带有意志迷狂和幻想色彩的生命情绪,侧重表现强烈的情感宣泄和绚丽的彼岸图景。曹陆都有神游和列仙的幻想,在时间的延伸与空间的拓展中,曹植更多个人寄托,而陆机则偏于对列仙之趣的展示。 结语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曹植和陆机的文学成就加以总结,并说明了身体观理论的当代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身体观
第一节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还原
二、身体的意义表达
三、身体现象学与文学艺术
第二节 身心互渗的身体观
一、天地人一体的大宇宙系统
二、形气心一体的人身小宇宙系统
三、身体的象征与表达
四、魏晋的身体审美
第二章 曹植、陆机的感性生命意识
第一节 身体与天地的相通
第二节 曹植、陆机的生命孤独感
一、曹植的生命孤独
二、陆机的生命孤独
第三节 曹植、陆机的时空偏向
一、曹植的空间开拓
二、陆机的时间慨叹
第三章 曹植、陆机的理性生命意识
第一节 身体与他人的相通
第二节 曹植、陆机的生命理性
一、死亡理性
二、功业意识
第三节 曹植、陆机的家国取向
一、曹植的国家情怀
二、陆机的宗族情结
第四章 曹植、陆机生命意识的非理性倾向
第一节 生命幻想的身体根源
第二节 曹植的神游幻想
第三节 陆机的列仙遐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2827289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身体观
第一节 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一、现象学的还原
二、身体的意义表达
三、身体现象学与文学艺术
第二节 身心互渗的身体观
一、天地人一体的大宇宙系统
二、形气心一体的人身小宇宙系统
三、身体的象征与表达
四、魏晋的身体审美
第二章 曹植、陆机的感性生命意识
第一节 身体与天地的相通
第二节 曹植、陆机的生命孤独感
一、曹植的生命孤独
二、陆机的生命孤独
第三节 曹植、陆机的时空偏向
一、曹植的空间开拓
二、陆机的时间慨叹
第三章 曹植、陆机的理性生命意识
第一节 身体与他人的相通
第二节 曹植、陆机的生命理性
一、死亡理性
二、功业意识
第三节 曹植、陆机的家国取向
一、曹植的国家情怀
二、陆机的宗族情结
第四章 曹植、陆机生命意识的非理性倾向
第一节 生命幻想的身体根源
第二节 曹植的神游幻想
第三节 陆机的列仙遐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俊杰;;东亚儒家思想传统中的四种“身体”:类型与议题[J];孔子研究;2006年05期
2 张尧均;;结构、秩序和意义——对《行为的结构》的主题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再林;;吴光明“中国身体思维”论说[J];哲学动态;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2827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2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