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林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6 19:05
李德林是隋朝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一生仕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朝。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记载在唐代修的《北齐书》和《隋书》、《北史》以及宋代司马光所编纂的《资治通鉴》中。本文试图从李德林生平,交游,诗文创作及意义四个方面入手,还原一代文臣李德林的本来面目。 学术界对李德林生卒年的考证历来有多种结论,直到1963年河北饶阳城南李敬族夫妇合葬墓及墓志的出土才为证明李德林生卒年(532年-592年)提供了有力的确据。李德林一生经历了四朝,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政治远见。因此我们在对李德林的家族研究和交游研究中,能够看出以李德林为代表的北朝文士大都家学底蕴深厚,学术活动丰富。更能从李德林的诗文创作及意义中发现当时的南北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对北朝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李德林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学文化熏陶,在文学与史学方面表现突出。他的诗文主要收录于严可均的《全隋文》和西北大学韩理洲教授的《全隋文补遗》及近人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隋诗》中。李德林现存文章共二十八篇,诏十二、册文二、敕六、书二、策一、墓志二、碑铭一、序一、论一。现存诗歌六首。虽现存文章、诗歌数量不多,却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打开了一角。 李德林文章大都是代圣之作,文笔大气,文辞典雅。虽为御用文人,但是李德林的文章内容却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在里面,融合了儒释道思想。他的诗歌虽多为应唱之作却也不失清新之风,语言兼采南北之长。《北齐书》是他的史学的代表作,史料记载李德林完成二十七卷,其子李百药完成五十卷。现已无法考证哪一部分为李德林所作,但可以看出全书主要继承了李德林“古今事殊,不可以体为断”的史学断代原则与史学眼光。总之,李德林的诗文影响虽没有卢思道、薛道衡等人的深远,却也是当时文坛的卓越人物,在政治、文学、史学方面都取得了自己的成就。 可以说李德林是入隋文人中最受统治者赏识的政治家,一度成为杨坚的左膀右臂,为隋的建立与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对李德林的研究主要围绕李德林生卒年、历史观的断代原则、诗文集存留情况及他在隋朝政治方面的影响。至今还没有对李德林本人及其文章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因此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通过对作家作品进行的分析,希望找出李德林及其文章的闪光点并对李德林的品质做出公正的评价。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论文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点
第二章 李德林生平考
第一节 生卒年考
第二节 家族文学考
第三节 生平考
(一) 仕北齐北周
(二) 仕隋朝
第三章 李德林交游考
第一节 群体交游
第二节 个人交往
(一) 君臣之交
(二) 仕宦之交
第四章 李德林诗文创作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1. 社会动荡
2. 统治者的提倡
3. 个人经历
4. 南北融合
(二) 文化背景
1. 历史渊源
2. 文化活动
第二节 文章特色
(一) 文章内容的御用手笔
(二) 艺术特色的斐然文采
(三) 思想内容的博古通今
第三节 诗歌特征
第五章 李德林诗文意义
第一节 政治意义
第二节 文学意义
第三节 史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2827371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论文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点
第二章 李德林生平考
第一节 生卒年考
第二节 家族文学考
第三节 生平考
(一) 仕北齐北周
(二) 仕隋朝
第三章 李德林交游考
第一节 群体交游
第二节 个人交往
(一) 君臣之交
(二) 仕宦之交
第四章 李德林诗文创作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1. 社会动荡
2. 统治者的提倡
3. 个人经历
4. 南北融合
(二) 文化背景
1. 历史渊源
2. 文化活动
第二节 文章特色
(一) 文章内容的御用手笔
(二) 艺术特色的斐然文采
(三) 思想内容的博古通今
第三节 诗歌特征
第五章 李德林诗文意义
第一节 政治意义
第二节 文学意义
第三节 史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留勇;;李德林生卒年诸说评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2 董文武;闫中远;陈金庄;;论唐初史家李百药的民族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胡如雷;周隋之际的“三方之乱”及其平定[J];河北学刊;1989年06期
4 高华平;士族宗教信仰的分野与南北朝文学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吴功正;隋代美学概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陆庆夫;;隋朝法律改革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7 郭林生;《隋书·李德林传》开皇元年史事浅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孙绪秀,赖红卫;隋文帝的用人政策[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9 邵正坤;;北朝家学的特征及其转变[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10 王华山;河北士族礼法传统与北学渊源[J];文史哲;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宏;隋代诗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7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2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