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佛学与六朝文论

发布时间:2020-10-22 03:27
   本论文以佛学与六朝文论之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佛学与六朝文论的文学本体论、方法论和创作论三个方面的联系,并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佛学对六朝文论深刻的内在影响。 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交代了该论文的研究范围、该研究领域之研究现状及该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佛教的文学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影响;三、佛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文论的影响,即佛学对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理论的影响。本文研究重点不是佛教对六朝文学或文论的影响,而是佛学——佛教宗教哲学——对六朝文论的影响。 第二章:涅槃佛性说及性灵观念与六朝文论的本体论。在这一章里,笔者阐述了“性灵”一词与佛学之间的关系,对《文心雕龙》、《诗品》中的“性灵”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心雕龙》中“性灵”概念具有文学本体论意义并揭示了《诗品》中“性灵”一词的诗学意义。笔者还以王筠的“吟咏性灵”、姚察的“妙发性灵”、颜之推的“发引性灵”等文论为依据,得出“性灵”在南北朝时期具有文学本体论意义的观点。 第三章:般若学说及中道观念与六朝文论的方法论。本章阐述了以僧肇为代表的般若学说及其相关的中道观念对中国佛教美学研究和中国古典诗学“意象”概念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般若学中道观念对《文心雕龙》中的“自然”概念、言意统一观念和动静统一观念产生了内在的影响。 第四章:涅槃佛性及虚寂、法身观念与六朝文论的创作论。本章阐述了虚静观念及佛学虚寂、法身观念与文学想象的关系;分析了慧远的“法身”观念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有关想象的理论对《文心雕龙·神思》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本章还对宗炳、肖统的“法身”概念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艺术理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五章: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及创作的影响。本章从钟嵘诗论对后世以“性灵”论诗的影响和六朝般若学中道观念对后世“意象”概念的影响两个方面说明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又从六朝佛学涅槃、中道、法身观念对王维、苏轼、龚自珍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说明六朝佛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之研究范围
    二、该研究领域之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概述
    第一节 佛教的文学性与中国古代文学
        一、狭义佛教文学:佛典文学与宣教文本
        二、广义佛教文学
    第二节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一、佛教对诗歌形式上的影响
        二、佛教对小说、戏曲形式上的影响
    第三节 佛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的关系
        一、佛学与作家作品的关系
        二、佛学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第二章 涅槃佛性说及性灵观念与六朝文论本体论
    第一节 “性灵”一词与佛学的关系
        一、“性灵”一词的语源探讨
        二、“性灵”一词与佛学的关系
    第二节 《文心雕龙》、《诗品》中的“性灵”概念之研究
        一、刘勰《文心雕龙》中“性灵”一词的文学本体论意义
        二、钟嵘《诗品》中“性灵”一词的诗学意义
    第三节 “性灵”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本体论地位
        一、梁代王筠“吟咏性灵”与文学本体论的变更
        二、陈代姚察的“妙发性灵”与文学本真性、独创性
        三、北齐颜之推的“发引性灵”与文学天才论及本体论
第三章 般若学说及中道观念与六朝文论的方法论
    第一节 六朝般若学中道观念与中国佛教美学
        一、中国佛教美学研究之误区
        二、中国佛教之美在“妙”不在“美”
        三、般若学中道观念与中国佛教美学之本质
    第二节 《文心雕龙》与般若学中道观念
        一、刘勰高度评价般若学说符合其“贵能破理”的学术追求
        二、《文心雕龙》中的“自然”与般若学中道观念
        三、《文心雕龙》之言意统一与般若学中道观念
        四、《文心雕龙》的动静观与般若学中道观念
    第三节 般若学中道观念对“意象”概念的影响
        一、“意象”概念的玄学背景
        二、以“中道”的方法理解古典诗学的“意象”概念
第四章 涅槃佛性及虚寂、法身观念与六朝文论的创作论
    第一节 虚静观念及佛学虚寂、法身观念与文学想象
        一、“虚静”一词的哲学渊源
        二、“虚寂”的哲学及佛学渊源
        三、虚静、虚寂、法身与文学想象
    第二节 慧远、宗炳的“法身”概念与文学创作及文论
        一、慧远“法身”概念的感性因素与文学创作及文论
        二、宗炳的“法身”概念及其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 萧统的“法身”概念与文论
        一、萧统论“法身”
        二、萧统的“法身”观念对其文论的内在影响
第五章 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及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一、钟嵘诗论对后世以“性灵”论诗的影响
        二、中道观念下的“意象”概念对后世诗论的影响——以叶燮《原诗》为例
    第二节 六朝佛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中道、法身观念与王维诗歌
        二、佛学涅槃学说、中道观念与苏轼诗文
        三、佛学中道观念与龚自珍诗文的“观心”及言与无言的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新炜;《文心雕龙》与六朝文学理论综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松辉;道教养生思想对魏晋六朝文论的影响[J];宗教学研究;1994年01期

3 张新科;六朝新文学理论的先声——司马迁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影响三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叶志衡;论王充的文艺观对六朝文论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5 徐文英;论“言意之辨”对六朝文论的影响[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袁济喜;;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J];江海学刊;2006年01期

7 严昭柱;;论“文学本体论”[J];文学评论;1992年01期

8 胡赳赳;;文学假 HIGH 时代[J];世界发明;2008年04期

9 刘伟生;;《世说新语》与六朝秀句批评[J];学术论坛;2009年09期

10 杜书瀛,张婷婷;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盖晓明;佛学与六朝文论[D];武汉大学;2011年

2 杨鉴生;王弼及其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贲利;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漆山;学修体系思想下的我国现代佛寺空间格局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7 南加才让;玛尔巴译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单侠;民国时期佛教革新研究(1919-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夏金华;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培艳;儒家尚“雅”观念在六朝文论中的传承与嬗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骈佳;生命的言说[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伊岚;禅在近现代中国之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立杰;现象学直观及其对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启示与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5 石瑰硕;吴师道诗文批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接兵;救心与救世:章太炎应用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任淮南;朱熹的修养论与佛学[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霍树云;论禅定与心理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9 韩封三祝;道次第传承谱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郑宏颖;试析李翱《复性书》之“性”的来源[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1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51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9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