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和文化视阈下的明清女侠

发布时间:2020-10-23 01:30
   女侠是对侠文化这一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领域的挑战。“明清多女侠”,这是一种想象与现实交织的文化现象。本文试从文本入手,从女侠外貌、行侠方式、贞节观念、情感世界等多维度勾勒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侠风貌,分析女侠文化与明清社会思潮之勾连,试述这种文化的成因和影响,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理论从性别角度对女侠文化进行批评和反思。 本论文有六个部分,除绪论、结论外共分四章。绪论概述本文之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回顾和概述前人的研究。第一章“女侠的起源及至明清之前的流变”,首先从侠的大背景出发,探寻女侠最初的起源,论述为何“古无女侠”,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试概括出女侠的共性。然后梳理明清之前文学作品中的女侠形象,在这一时期内,又以女侠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作为分界,细分为唐之前、唐代、唐之后三部分叙述和概括各时期特点,为研究明清女侠做铺垫、打基础。第二章“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侠形象”试从文本入手,采用小专题的形式,从外貌、行侠手段、贞节观念、情感世界等四个维度勾勒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侠形象。在外貌形象上女侠较以往呈现出明显的女性特质,这与男性作家的理想女性投射有较大关系;行侠手段上则有暴力与非暴力并存的特色,不仅继承了以武行侠的历史,“非武力行侠”的女侠也越来越多,体现了女侠人间性、伦常化的倾向;明清时期女教与妇德的空前加强给女侠抹上了浓重的伦理化色彩,贞节观念在女侠身上打下深深烙印:但思想界和文学界涌动着的“以人欲抗天理”和“尚情”思潮又给女侠注入了比过去任何时代都丰富的感情。第三章“女侠文化与明清社会的勾连”主要结合社会生活史试述女侠文化的成因和影响。清代才女文学的兴盛让我们得以窥知女性对侠的自我书写:明清之际动荡的时局中,名士与名妓的交往体现出极重的崇侠、慕侠倾向。第四章“女侠文化的批评与反思”,试从性别角度来审视女侠文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男性视域下的女侠文本是弱势群体的一种心理补偿,但不可否认女侠也是“双性同体”人格的一种可能性显现,女侠文化对于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两性共同追求完美人格有重要意义。结论试对全文做再一次梳理,将前文所作的论述以更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
【学位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方法步骤及预期成果
    第三节 前人研究回顾
第一章 女侠的起源及至明清之前的流变
    第一节 女侠的起源与定义
    第二节 明清之前的女侠流变
第二章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侠形象
    第一节 香汗、锦衣和金莲:外形面貌
    第二节 暴力与非暴力:行侠手段
    第三节 殷红一点守宫砂:贞节问题
    第四节 最怜儿女最英雄:情感世界
第三章 女侠文化与明清社会的勾连
    第一节 白云深处体猿公:才女的侠性书写
    第二节 自古侠女出风尘:名妓的崇侠倾向
    第三节 "被女侠":季世呼唤奇女子
第四章 女侠文化的批评与反思
    第一节 塑造女侠:"超人梦"的心理补偿
    第二节 臆造一个新字:"(?)"?
    第三节 双性同体:一种完美人格的可能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军;;略论明清之前文言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发展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2 郝艳芳;;略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侠女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曹亦冰;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中的女性[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03期

4 章培恒;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王立;;敢夸巾帼胜须眉——女侠与中国古代侠文学主题[J];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03期

6 杨芬霞;;男权视阈下的女侠传奇[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7 陈曦;唐代传奇中的女侠形象及其审美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8 王昕;;性别视角:清代侠义小说的新景观[J];求是学刊;2010年01期

9 王昕;;从文言到白话:论小说文体对人物叙事的影响——以侠女形象的演化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1期

10 汪聚应;;中国侠的历史文化诠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巍;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D];南昌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2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52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