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与元代以前“士不遇”文学主题

发布时间:2020-10-23 04:19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馀韵至今未绝。士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绝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 汉代社会疆域扩大,天下一统,这样的时代氛围造就了司马迁开阔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形成了他大一统的民族观念。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以人物为中心,把士人阶层作为关注的重点对象。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记录王朝兴衰存亡,还是叙述人物的成功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历史观。司马迁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有抱怨天命不公、相信天命的心态,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有矛盾之处。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他写了士人们清醒的选择自己所要走的人生道路,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相信天命的方面他写了士人被命运捉弄的悲剧。 《史记》中士人自强不息、知耻要强、弃小义雪大耻,充满超越平庸的倜傥之“气”,这些人格特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道自认,追求以天下人利益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观,与统治者阶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之间是不相容的,于是产生了“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感士不遇主题是众多经久不衰的文学题材中极为典型的一种。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形成了“士不遇”文学的雏形,在这三者影响下,后世文人士大夫多有“士不遇”为内容的文学作品,确立了“士不遇”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文人士子“士不遇”的情感特征总的来说是忧愤愁苦、怨而不怒,但又能保持达观的心态,在文学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士子们对“士不遇”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没有变的。
【学位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观与司马迁对“士”命运的关怀
    第一节 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司马迁对“士”命运的关怀
第二章 《史记》中士人人格及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
    第一节 《史记》中士人人格
    第二节 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及原因
第三章 司马迁和后代士人“士不遇”主题
    第一节 “士不遇”主题的情感特征
    第二节 士人“士不遇”心理变化及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璱之;;钱季重《黄山词》评析——清代常州词评析之8[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石英;;道教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3 黄明芳;;从陶渊明的诗看其人生艺术化[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王萍;;试论皖人包世臣对周济词学理论形成的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李小成;;论陶渊明的诗赋序文[J];名作欣赏;2011年26期

6 王萍;;试论皖派学人对张惠言词学观的影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国荣;中古文士生命观及其文学表述[D];南京大学;1998年

2 张玉璞;“三教合一”与宋代士人心态及文学呈现[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王晓玲;清代《史记》文学阐释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芳;司马迁的士人意识与元代以前“士不遇”文学主题[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2 林小云;两汉“士不遇”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诗傧;生死皆不朽:从《史记》人物生死抉择看司马迁的生死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业文;司马迁政治思想探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王庭伟;司马迁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金伟;司马迁的旅游活动及旅游思想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贾俊逸;司马迁司马光政治思想之异同[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凌榣;司马迁地域审美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季荣荣;论司马迁语文教育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明强;司马迁、班固法制观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2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52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