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再思考
发布时间:2020-10-24 02:11
丁玲是一个复杂的有意味的存在,她的生前和身后引起很多的争议。关于丁玲左转更是一个棘手的学术命题,本文主要是从丁玲复杂的人格心理构成机制入手,分析她人格构成中的重要因素是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这种人格构成是丁玲“左转”重要的内在心理动机,并促成和制约了丁玲的小说创作。 全文分为三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探析丁玲内在人格心理构成机制的形成。阐述了丁玲人格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丁玲的人格心理机制构成是复杂的,浪漫又现实,坚强与脆弱,欲望与理性形成了一个矛盾的丁玲。这种复杂性既是文化和时代的共振,也是家庭和教育的浸染。但是丁玲复杂的人格构成心理机制里面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机会主义和理想主义,这主要根源于丁玲的个人气质和复杂的人生经历。这两种构成要素促使丁玲形成双重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有着对现代人生美好的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在她身上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投机倾向,当自身处于绝境时,运用政治智慧和政治手段,使自己化险为夷。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丁玲这种复杂心理机制是促使她左转的重要动机。一从丁玲左转时间的滞后性透视丁玲的隐秘心理,她不是一个轻易被环境感染的人。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她曾经摇摆于胡也频和冯雪峰之间,胡也频的牺牲,让她的情感处于悬置状态,因此,她选择这个时间转向是有着非常复杂的隐秘心理的,是一种革命与爱情相通的生命动力。二从革命的诱惑和成名的欲望方面来分析丁玲“左转”。革命对美好未来所设计的理想蓝图契合了丁玲自我实现的理想追求,丁玲成名的欲望与左联的政治目标相吻合,在这种复杂的心理动机下,丁玲的转向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心理在创作中的展现。首先丁玲的创作和精神陷入了危机,此时丁玲的形象犹如莎菲的受挫从而导致莎菲的被放逐。丁玲自身的创作已经走入一个瓶颈,无法突破。丁玲作品中的莎菲家族,从一开始就陷入到存在的困境,没有地位,没有理解,又无力改变现实。但此时理想主义仍占据上风,机会主义处于淡薄状态,叛逆固执的她们走向了极端。革命的出现给莎菲们和丁玲提供了一个实现理想的机会。因此左转后的创作体现出狂热的迎合革命的功利性心理,改变了实现理想的途径,由单纯的个人奋斗转向投入到社会解放的大潮中去,此时丁玲的机会主义占据了上风,理想主义成为一种概念的形式,空洞的呼喊。机会主义成为丁玲一种实质性的手段和方式,在题材选择上、人物形象上、文本结局上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依靠这些,丁玲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却失去了自我。这种政治诉求的迫切心理,导致了她作品艺术性的下滑。丁玲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到达延安后的宽松环境,让她的理想主义再次升腾,莎菲们重现江湖,并且这种理想主义多了一份坚韧,多了一份清醒。但随后文艺整风运动又让我们看到了不惜牺牲别人而自保的投机心理的丁玲,“一切文艺都是宣传”又成为她的创作宗旨,丁玲的形象也基本定型。丁玲作品的不断变化也正是她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心理纠结冲突的生动体现,是丁玲自我实现的内在矛盾的体现。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内在人格心理机制探析
(一) 内在人格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二) 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人格心理机制的构成要素
二、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的重要内在动机
(一) 左转的滞后性:隐秘心理透视
(二) 革命的诱惑和成名的欲望
三、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在创作中的展现
(一) 创作精神危机:莎菲的受挫与放逐
(二) 成功后的失落:莎菲的重现与消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3870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内在人格心理机制探析
(一) 内在人格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
(二) 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人格心理机制的构成要素
二、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丁玲左转的重要内在动机
(一) 左转的滞后性:隐秘心理透视
(二) 革命的诱惑和成名的欲望
三、理想主义和机会主义在创作中的展现
(一) 创作精神危机:莎菲的受挫与放逐
(二) 成功后的失落:莎菲的重现与消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明;;谈丁玲的生平和创作——在长沙水电师院的报告[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2 邓招华;李亚辉;;主体的艰难建构——对丁玲上海时期创作的一种解读[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杜霞;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J];齐鲁学刊;2000年05期
4 朱晓进;政治文化心理与三十年代文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5 黄蓉;;试论左联对《北斗》主编丁玲的宣传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鲁迅;;鲁迅致彦俊的一封佚信[J];新文学史料;1983年03期
7 贺桂梅;知识分子、革命与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853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5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