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汤显祖诗文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01:54
   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他留给后人的文学遗产是丰富的,不仅有享誉海内外的戏曲,浩瀚的诗文,更有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然而,在“四梦”问世之后,《牡丹亭》的巨大光芒掩盖了他在诗文上的成就。事实上,在文学批评方面,汤显祖对戏曲、诗文、小说和词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其中诗文理论所涉及的范围又最为广泛。 文章拟从汤显祖的诗文理论本身出发,结合文学批评史和晚明文学思潮,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力求系统归纳汤显祖诗文理论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分析其诗文理论的具体内涵与文学史意义。 首先,在明朝“重情”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他的文学作品将之升华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等理念,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他的思想之中又充满着矛盾,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抛开封建礼教而任情,也正因为如此,对李贽这类狂放之士以及达观那种不顾一切的济世豪情,他都满怀崇敬与赞赏。同时,汤显祖论文讲“灵性”和“才士”,他喜欢苏轼的小品文和评论等,讲究“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的自然之态。他认为,文学除了要先天资质,更重要的是写作时遵从内心。纵观汤显祖一生,最为基本的文学观念即是“情生诗歌”与“性灵为龙”。所谓“情生诗歌”即是:人生而有情,情之所至,才可产生好的文学作品。“性灵为龙”指自然抒发胸襟的文章才有灵性,才是绝妙好文章。 其次,汤显祖与复古格调派的差别和分歧在具体诗学批评上并非完全相反,甚至有不少共同点,不同的是他们对文学本体论的观点。比如,汤显祖与王世贞对于“求真”的理念大不相同,汤追求的是一种自我为上的突破,具有鲜明的晚明文学特征。当然,在汤显祖的诗文理论中,由于多种综合性因素,难免存在着一些自身无法调和的矛盾,如他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与复古格调派的相同和对立,以及情与理的矛盾。但这些都不能作为磨灭其理论价值的原因。 再次,在汤显祖的诗文理论与戏曲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何种文体,贯穿其间的都是个“情”字,然而,对“情”的诠释又各有不同。创作之中,最为讲求的乃是“自然之趣”,但因文体的不同,又表现出各异的特点。究其文字背后的意义可见,汤显祖无论何时,都心系天下,不忘教化。
【学位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汤显祖的基本文学理念
    1.1 “情生诗歌”的理论形成与矛盾
    1.2 “灵性为龙”的理论内涵与发展
第二章 汤显祖诗文理论与明代复古派的关系
    2.1 汤显祖诗文理论对明代复古派的因袭与传承
    2.2 汤显祖诗文理论对明代复古派的反对与超越
    2.3 矛盾形成的原因探析
第三章 汤显祖诗文理论与其戏曲理论的关系
    3.1 “为情作使”的审美观
        3.1.1 “情”的升华
        3.1.2 “情”的拓展
        3.1.3 “情”的内涵
    3.2 “意趣神色”的创作观
        3.2.1 对音律的认知
        3.2.2 对意趣的重视
    3.3 “兴观群怨”的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常珺;;浅谈文论术语“性灵说”的英译[J];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维;“心”与“声”的解读[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2 李玉宝;谢肇淛与晚明福建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邵军;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4 潘峰;明代八股论评试探[D];复旦大学;2003年

5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悠;汤显祖诗文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瑞芳;论徐渭的诗文理论[D];郑州大学;2002年

3 张莉;论汤显祖文艺观的两重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韵雯;汤显祖书信往还中的文艺思想[D];集美大学;2012年

5 公维玲;汤显祖“至情”文论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张祥丽;汤显祖文学思想的人性意识[D];新疆大学;2010年

7 崔晶萍;汤显祖尺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8 张慧;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新荣;袁宏道诗文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肖俊卿;王思任及其诗歌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4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4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4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