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扬雄与道统

发布时间:2020-11-01 21:12
   扬雄是西汉末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但是,对于扬雄的评价,历史上却出现过较大的争议,可谓褒贬不一、毁誉悬殊。对其人,崇拜者尊之为圣人,贬抑者斥之为小人;对其著作,也有“过于五经”和“用覆酱瓿”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如桓谭认为扬雄书“度越诸子”;北宋司马光却认为“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甚至认为“孟与荀殆不足矣”。基本上情况是,东汉以后扬雄声誉日隆,至北宋达到极致。但自南宋朱熹《通鉴纲目》以“莽大夫扬雄死”来贬斥扬雄,扬雄的地位才急剧下降。为何同一人,同一著作,毁誉却如此地悬殊?这点值得思考。若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崇拜者往往关注的是扬雄在儒家道统传承上的作用,贬斥者多着眼扬雄的节操、人品问题及其著作的创新程度。但是,目前仅有的几部研究《法言》的著作,都没有从儒家道统的意义上研究《法言》。鉴于此,我们认为《法言》还值得深入研究,特别是从儒家道统意义上研究《法言》这部试图回归先秦儒家真精神,体现着儒家的道统精神的著作。这就需要上溯到先秦儒家,深入分析先秦儒家的道统思想实质和诠释方法,并与西汉儒学的特点和诠释方法加以比较研究,揭示出西汉儒学对先秦儒家精神的损害和扬雄对先秦儒家道统精神的继承发展,对西汉儒学的批判和纠正,从而凸显扬雄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法言》的价值。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汉经学的弊病和扬雄的著作情况
    第一节 汉代儒学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扬雄及其著作
第二章 儒家道统
    第一节 从先秦儒家看道统渊源
    第二节 从诠释立场看儒家道统
    第三节 从精神实质看儒家道统
第三章 从《法言》看扬雄的道统思想
    第一节 扬雄的道统意识
    第二节 扬雄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从扬雄对诸子的批判看扬雄对先秦儒家道统精神的回归
    第四节 扬雄的天道观和政治思想
    第五节 扬雄的处世哲学、对新莽政权的态度及《法言》的影响
第四章 《论语》与《法言》体式、语言比较及扬雄的文学观
    第一节 《论语》与《法言》体式、语言比较
    第二节 扬雄的文学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博;;从《读荀》、《读墨子》看韩愈新儒学[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于成宝;;论扬雄《法言》对先秦儒学的回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高云鹏;;苏轼“道统”论的文化史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石素真;;宋初作家论韩愈[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5 周桂钿;“千石之官”和“猗顿之财”──王充论扬雄、桓谭[J];浙江学刊;1994年06期

6 郑文;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陈启智;论皮日休、柳开的儒学与道统思想[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问永宁;;试论扬雄的姓[J];唐都学刊;2007年03期

9 黎金祥;;司马迁怎会赞同扬雄[J];咬文嚼字;2010年12期

10 李英华;学问何为[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志全;扬雄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张勇;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D];西北大学;2008年

4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D];山东大学;2006年

5 侯文学;淑周楚之丰烈——扬雄作品的文化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田小中;《太玄》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珏;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辽宁大学;2007年

9 杨朝亮;李绂与《陆子学谱》[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蕾;扬雄《法言》的历史观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朝辉;扬雄文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康卫国;扬雄的文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栾玲玲;执著于“道统”的重建[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竞;扬雄辞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碧仙;扬雄辞赋及其赋论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常翠霞;扬雄韵文用韵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8 韩秀锦;张伯行学行述略[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会富;《伊洛渊源录》中的道统观研[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宋宜林;孙奇逢研究:历史地位、理学思想、学术史建树[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66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6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4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