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玉山雅集与元末诗坛

发布时间:2020-11-02 03:54
   元末顾瑛主持的玉山雅集,是中国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文人雅集,吸引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诗坛名流。顾瑛的玉山佳处对于元末文人来说,是战乱中一块安定的乐土,是文人心灵的理想国,又成为明清文人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是留在中国文人心中的诗坛神话。玉山雅集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后世只能追慕不能复制的奇迹。对顾瑛及其玉山雅集作深入考查,认识和感受雅集所体现的文人生活理想、价值追求和人格精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学术课题。探讨这一雅集与元末诗坛的关系,对于元代文学史的研究和中国诗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主体内容分七章,第一章是对于元末政治格局和元末诗坛情况的介绍,探讨元末江南一带政治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元末东南地区士人的生存状态。第二章主要介绍顾瑛的生平和玉山雅集。首先是通过对顾瑛诗歌作品的整理,阐释他的多面人格与多变诗风,并分析其人格与诗风的成因和表现方式。然后梳理中国古代文人雅集的源流,以及吴中地区雅集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以玉山雅集为例介绍元末文人雅集的新特点。第三章着眼于玉山雅集的诗歌作品。以玉山雅集的和韵诗、分题分韵诗、联句诗以及诗中频繁出现的意象等等为对象,通过对雅集倡和诗的梳理与分析得出雅集诗歌的崇杜倾向以及以诗为戏的创作态度和文学价值观,归纳总结玉山诗歌创作的特点。展示元代文人雅集的多样化,雅集诗求新求奇的取向。第四章主要是对玉山雅集宾客的一个研究。玉山宾客可以看做是元末诗坛的一个标本,通过这个标本,可以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元末诗坛,特别是东南诗坛。顾瑛几乎与同时期所有在吴中活动过的文人都有交往,与他唱和的有名有姓,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多达二百多人。他们中有元末著名的诗文家、画家、散曲作家。有是本地的文人学者,还有是因流寓、游学、仕宦等原因路经吴地的文人。除了汉族士人之外,还包括蒙、回等非汉族士人,他们与汉族士人一起燕游唱和,真诚交往,共同唱响了玉山诗歌不朽的篇章。本章另将宗教信仰作为区分标准,单列玉山佳处的特殊宾客,他们包括僧侣、道士,答失蛮(伊斯兰教背景)和也里可温(基督教背景),以及他们在雅集上的表现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力图从宾客构成的复杂性这一点来揭示玉山雅集是一个多元化、跨地域、多层次、多政治取向、各民族文人共同拥有的一个文人雅集,说明玉山雅集以其超越时代的包容性,成为当时文人的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由玉山宾客构成的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元末诗坛的特点。 玉山雅集最为独特之处是它的纯粹性。以顾瑛为例,他召集如此大规模的文人雅集,几乎倾尽所有,只是要追求一种文人化、理想化、艺术化的生活,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既无攀附之意,也无功利之想。玉山雅集诗人的活动,对元末的文学风貌、文化精神都有着深远地影响,所以论文的第五章是对雅集诗人心态的研究。通过他们心态的递变、出世之想与用世之心的矛盾以及慕雅情结的分析,揭示元末诗人独特的心态与心灵追求,即保持文人的独立人格,以一种雅逸的、艺术化的方式追求自己生命体验的完满等。第六章是关于玉山雅集与同时期文人雅集关系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其同时期其他文人雅集的相同相似之处;二是考察比对玉山雅集与同时期文人雅集的相异互补之处。在对比的过程中揭橥吴中文人雅集的关联与交流情况,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顾瑛以及玉山雅集的独特之处。 论文的最后一章是考察玉山雅集对元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从元末士风与诗风两方面进行考量。玉山雅集诗歌结集刊行的包括《玉山璞稿》、《玉山名胜集》、《草堂雅集》、《玉山纪游》、《玉山倡和》、《玉山遗什》等等,收录了雅集唱和中的大部分诗作。这其中几乎包含了元代后期全部著名诗人的诗作,作品的数量占元代后期诗歌总数的十分之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玉山雅集,元末诗坛可能会是另一种面貌。玉山雅集超长的时间跨度和宾主潇洒自适的行为方式,无疑都对元末的诗坛和士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玉山雅集作为元代规模最大的文人雅集,以其无不涵容的气度成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文化史现象。论文最后的余论主要探讨诗歌创作以外的雅集文化生活。这里探讨玉山宾佳处的诗、书、画、乐、茶道等,以求对玉山雅集有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尽可能地还原雅集当时的面貌。
【学位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2;K825.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和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想、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元代时局与诗坛概况
    第一节 元代时局
    第二节 元代诗坛概况
    第三节 元末东南地区的崛起与士人的生存状态
        1.3.1 元末江南地区的崛起
        1.3.2 元代士人的生存状态
第二章 顾瑛与玉山雅集
    第一节 顾瑛生平
        2.1.1 少年顾瑛
        2.1.2 中年顾瑛
        2.1.3 晚年顾瑛
    第二节 顾瑛的多面人格与多变诗风
        2.2.1 对顾瑛人格与诗风的初步认识
        2.2.2 不同人生境遇和环境中人格与诗风的不同表现
        2.2.3 与不同人交往唱和表现出的不同人格与诗风
    第三节 玉山雅集的基本状况
        2.3.1 文人雅集的源流
        2.3.2 玉山雅集的形成
        2.3.3 玉山雅集的特质
第三章 玉山雅集诗歌创作的特质
    第一节 玉山雅集的崇杜倾向
        3.1.1 从分韵赋诗所用诗句看所表现的崇杜倾向
        3.1.2 玉山诗人学杜的风格取向
        3.1.3 杜诗对雅集诗歌的影响
        3.1.4 从玉山场馆之命名看雅集主人之尊杜
    第二节 以诗为戏的创作活动
        3.2.1 从和韵诗看雅集诗歌的娱乐性
        3.2.2 从分韵、分题诗看雅集诗歌的娱乐性
        3.2.3 从联句诗看雅集诗歌的娱乐性
        3.2.4 雅集诗中的文化符号——琴棋书画诗酒茶
    第三节 玉山雅集诗中的记、序、跋及其功用
第四章 玉山雅集宾客研究
    第一节“前雅集期”的宾客
        4.1.1 柯九思
        4.1.2 泰不华
        4.1.3 姚文奂
    第二节 雅集核心诗人
        4.2.1 于立
        4.2.2 释良琦
        4.2.3 陈基
        4.2.4 袁华
        4.2.5 秦约
        4.2.6 郑元祐
        4.2.7 郯韶
        4.2.8 杨维桢
        4.2.9 张翥
        4.2.10 张天英、周砥、陆仁
        4.2.11 李祁
    第三节 玉山雅集中的特殊宾客
        4.3.1 画家诗人
        4.3.2 雅集中的非汉族诗人
        4.3.3 释道宾客
第五章 玉山雅集诗人心态研究
    第一节 雅集诗人心态的演变—由纵情山水到伤于世情
    第二节 雅集诗人的出世之想和用世之心
    第三节 雅集诗人的慕雅情结
第六章 玉山雅集与同时期文人雅集关系之研究
    第一节 同时期吴中文人雅集情况之考查
        6.1.1 倪瓒的清閟阁
        6.1.2 曹知白
        6.1.3 徐达左和“耕渔轩”
        6.1.4 “北郭”诗社
    第二节 同时期文人雅集与玉山雅集之比较
        6.2.1 同时期文人雅集的相似与关联
        6.2.2 各雅集的不同之处
第七章 玉山雅集与元末士风诗风
    第一节 玉山雅集与元末士风
        7.1.1 乐山水、尚风雅、贵天真的士风
        7.1.2 重自我、爱隐逸之士风
    第二节 玉山雅集对元末诗风的影响
        7.2.1 清丽奇古
        7.2.2 激昂峭拔的诗风
    第三节 玉山余响
余论
    一、玉山之画
    二、玉山之乐
    三、玉山之茶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仁生;论顾瑛在元末文坛的作为与贡献[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晓航;;仕隐之间——元末顾瑛的一段心路历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潘清;江南地区社会特征与元代民族文化交融[J];东南文化;2004年06期

4 张玉华;玉山草堂与元明之际东南的文士雅集[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5 武莉;玉山草堂新解[J];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查洪德;;“海宇混一”鼓舞下的元代盛世文风[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徐泳霞;;从“玉山草堂”谈元末江南文人的世俗化倾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3期

8 查洪德;;元代诗学性情论[J];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9 左东岭;;玉山雅集与元明之际文人生命方式及其诗学意义[J];文学遗产;2009年03期

10 杨镰;;顾瑛与玉山雅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春根;元末明初吴中文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玉华;顾瑛生平、雅集、交友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陈丽芳;顾瑛心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66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6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e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