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李渔同性恋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8:14
   李渔(1610-1680)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较为少见的描写同性恋的作家。其专门写同性恋的作品有《怜香伴》、《男孟母教合三迁》、《萃雅楼》,还有一些作品对同性恋内容有所涉及。李渔的同性恋作品继承了其创作求新求变的特点,使同性恋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了新突破。 同性恋是异性霸权情感中的一股逆流,同性恋文学作品一直以来被大众认为是边缘文学,大多对其采取回避甚至诋毁的态度,因此研究学者少有问津。近年李渔研究日渐增多,但李渔的涉“同”作品却有意无意被忽略了,既然研究李渔,我们就不应忽视它,应该给予客观评价,并做系统的整合,完善李渔的作品研究,将李渔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因此选择这一题目做深入研究具有多重意义。 本篇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叙述李渔笔下的同性情爱世界,从内容研究方面来说将其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与拓展。李渔的同性恋作品不仅有才子佳人小说的一见钟情,才色互动的特点,并且兼具“显扬女子,颂其异能”的才子佳人小说特点。李渔的同性情爱作品有才子佳人般重情义、轻势利的特点,但其扩展了重情义的实质,写德写义扩展到个人价值层面和社会价值层面。第二部分是对李渔同性恋作品中同性恋人物形象的研究,包括绝对同性恋者许季芳形象、三人的同性恋模式、男孟母尤瑞郎形象、女同性恋形象。 第二章论述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中矛盾统一的审美内涵,从审美角度对四个问题进行阐述:一是对同性恋问题反对与纵容、蔑视与同情的矛盾态度;二是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中风流和道学的激烈碰撞;三是情与理的完美统一;四是俗与雅的相互渗透,四个方面体现着李渔同性恋作品矛盾统一的对立关系。 第三章是对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观的理论评价,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从道德准则揭示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二是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反论”的应用和表达;三是李渔同性恋作品的缺陷和不足。在带给人欢笑的同时,往往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学位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综述
    0.2 价值与意义
1 李渔笔下的同性情爱世界
    1.1 对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和拓展
        1.1.1 一见钟情,才色互动
        1.1.2 显扬女子,颂其异能
        1.1.3 重情义、轻势利
    1.2 李渔同性恋作品中的新形象
        1.2.1 绝对同性恋者
        1.2.2 三人的同性恋模式
        1.2.3 男孟母形象
        1.2.4 女同性恋形象
2 李渔同性恋作品中矛盾统一的审美内涵
    2.1 排斥与姑息、鄙夷与怜惜共存
    2.2 风流与道学激烈碰撞
    2.3 情与理完美统一
    2.4 雅与俗相互渗透
3 李渔同性恋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观
    3.1 寓哭于笑的悲剧性
    3.2 社会反论的运用
    3.3 缺陷与不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蕊青;李渔小说的“反流俗”与“媚俗”[J];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04期

2 刘淑丽;;从《连城璧》及其《外编》看李渔的两性观[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2期

3 谢雍君;;论明清戏曲女性情感教育的社会意义[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陈益;;昆曲语境中的同性恋现象[J];寻根;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春梅;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D];山东大学;2012年

2 吴琼;明末清初的文学嬗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国培;男风影响下的晚明同性恋小说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66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6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2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