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方外十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12:20
   《旧唐书·陆庆余传》记载:“余庆,雅善赵贞固、卢藏用、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时号‘方外十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认为“方外十友”是初唐活跃于公元683年至公元691年间,热爱方外之迹的群体,主要包括文人、士大夫、道士(僧人)三类人。其中文人的代表人物有:陈子昂、宋之问、杜审言、卢藏用:士大夫的代表人物有:毕构、陆余庆、郭袭微、赵贞固:道士(僧人)的代表人物有:司马承祯和释怀一。 “方外十友”的成员交游往来的活跃期,主要是公元683年至公元691年期间。在此期间,道佛两教此消彼长。武后时期,佛教短暂繁盛。但崇佛的背后,实质为崇道。道教在唐代的迅速发展,对“方外十友”产生了重大影响。道教的教义中“以退为进”使“方外十友”中的文人,面对仕途不顺之时,选择隐逸山林,以达到“以隐求仕”;道教的“天命观”使“方外十友”中文人,面对天命的不可违,有积极乐观的面对,也有消极悲观的无奈。道教不仅对“方外十友”的思想秉性、生活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探寻世界本源的思维模式,也对“方外十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看待世界,视角的宏大和开阔,对“方外十友”潜移默化,使得其在文学创作中,选择大处着笔,描述的大自然气势开阔,气韵壮美。对于“方外十友”来说,道教对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深入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方外十友”的人员构成,考证了“方外十友”的交游时间,重点论述了道教对“方外十友”的影响,并从“方外十友”诗歌中的“求仙”主题,语言的本色之美,情感的本真之美,以及诗歌意境的宏大壮美三个方面,来对“方外十友”的诗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进一步认识和感知“方外十友”这一群体的独特性,进而深刻的感受初唐诗风。同时,对“方外十友”为“盛唐气象”的到来,所做的准备和铺垫给予肯定。
【学位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方外十友”的人员构成、形成时间及原因
    第一节 “方外十友”的人员构成
    第二节 考证“方外十友”的交游时间
    第三节 “方外十友”交游的原因
第二章 道教对“方外十友”的影响
    第一节 “以退为进”的“入世观”对“方外十友”的影响
    第二节 “天命观”对“方外十友”的影响
第三章 “方外十友”诗歌研究
    第一节 “方外十友”诗歌中的“求仙”主题
    第二节 语言、情感的本真之美
    第三节 宏大壮美的诗歌意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冠明;杜审言年谱[J];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03期

2 周唯一;陈子昂的诗和道家思想[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3 李艳荣;;道教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王辉斌;陈子昂生平研究综述(1936年——1996年)[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5 李柯;;陈子昂仙道诗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葛晓音;;从“方外十友”看道教对初唐山水诗的影响[J];学术月刊;1992年04期

7 胡振龙;;宋之问交游考略[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8 卿希泰;司马承祯的生平及其修道思想[J];宗教学研究;2003年01期

9 张海鹏;;宋之问的佛道诗歌略论[J];宗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10 孙昌武;;道教的仙歌及其文学价值[J];文学遗产;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2867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7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1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