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早期同人杂志中人权话语的传播与流变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序言: “翻译文化”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有关翻译的误区
1.3 研究方法
2 翻译对于文化建构的意义
2.1 文化真空时期翻译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位置
2.2 “翻译文化”概念厘清与阐述
2.3 “翻译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建构及其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3 话语分析
3.1 话语-跨语际实践:对“话语(discourse)”及“话语事件(discursive occurrence)”的界定
3.2 “人权”话语当下的意义范畴
3.3 “人权”话语意义的流变过程
3.4 意义建构的两大策略:塑造权威(Authority)、设定目标 (Target)
3.5 进步还是倒退?
4 传播工具的考量
4.1 《新青年》、《新月》两本杂志的分析
4.1.1 《新青年》溯源
4.1.2 《新青年》与同人杂志的界定
4.2 同人杂志何以可能
4.2.1 同人杂志的运作模式
4.2.2 刊物赞助人:《新青年》的“一社一刊”与“一校一刊”
4.2.3 新月派与《新月》
5 “共名”时代下的话语多样化:策略缝隙
6 结语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妍;;太宰治年谱(1909—1948)[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2 丰晓流;新月派与初期象征派诗歌创作方法之比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施蛰存;;《现代》杂忆〔一〕[J];新文学史料;1981年01期
4 叶渭渠;试谈新感觉派的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1983年03期
5 李芒;;论山头火并佳句选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8年06期
6 李书磊;新刊的旧籍[J];文学自由谈;1990年03期
7 李芒;;芳园又矗一松青——论松木澄江的俳句创作[J];日本研究;1992年03期
8 熊融 ,徐重庆;鲁迅与芥川龙之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蓝棣之;;“新月派”诗歌研究札记二则[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10 蔡清富;;臧克家与三十年代的诗歌流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姿;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的浪漫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汝庆;二十世纪以来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的变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温润;二十世纪中国丝绸纹样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林能杰;二十世纪日本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包平;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余伟良;二十世纪的中国学位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颖;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的“对支文化事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菁;二十世纪早期同人杂志中人权话语的传播与流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汤贇贇;胡风编辑的同人杂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杨;始于呐喊,终于彷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伍娟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对布鲁姆斯伯里的接受[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娟;《现代》杂志生成兴衰的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长华;新月派小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萌;论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油画家及创作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慧君;新月派的小说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9 徐海英;情绪的体操——论新月派小说的诗化倾向[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10 唐瑛;“妙悟”说的二十世纪研究综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传承[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677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6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