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宋代隐士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7 16:40
   隐士是我国古代士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隐逸文化亦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古代文人。在作为公认正史的二十四史中,总能看到各朝各代隐士们的身影,他们与文臣武将、忠贞烈女一起活跃在历史在长卷中,参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 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宋朝一方面在政治上积贫积弱,另一方面却在经济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隐士文化发展至宋朝,不论从隐士数量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对《宋史·隐逸传》中所记载的隐士的研究,可以发现宋代隐士在时间分布上多出现在北宋时期,在空间分布上则多出现在南方地区,这一分布不仅有着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有社会政策、文化等原因。宋代隐士的生存条件还是颇有保障的,他们有的家产富足,有的自力更生,从事农业生产、商业活动或教授学徒,有的得到官府的赏赐和资助。在社会交往方面,宋代隐士的往来对象较多元化,主要有隐士与隐士之间的交往、隐士与官员的交往、隐士与僧道之间的交往等。宋代隐逸文化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宋初的隐士大都是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甘于归隐山林之中的真隐士,因而隐逸文化体现出清雅俊逸的风格。到宋朝中后期,隐逸方向从山林逐渐向在朝的吏隐转移,由追求“身隐”转变为“心隐”,这一时期隐逸思想的代表人物多为在朝为官者,他们向往归隐的自由生活,却身在朝堂之中,因此隐逸文化呈现出落寞寂寥的意境。至南宋,皇帝偏安一隅,朝廷内部奸臣当道,政治环境恶劣,许多人弃官从隐,不问政事,热衷于咏唱自然景物,少感慨多吟咏,因而隐逸文化呈现出“轻清”的特质。 由于宋朝统治阶级尊隐重隐的态度及宋朝士阶层的隐逸审美倾向的流行,隐士及隐逸文化在宋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治上,为不仕的文人提供了一条新的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出路,平息了宋代社会浮竞的士风;文化上,隐士们在道德整合、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K24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隐士”的建构
    第一节 隐士的涵义
    第二节 隐士的分类
    第三节 “隐”的思想渊源
        一、儒家的道隐
        二、道家的心隐
        三、佛教的影响
第二章 宋代隐士的概况
    第一节 宋代隐士的时间分布
    第二节 宋代隐士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宋代隐士的生存状态
        一、宋代隐士的经济来源
        二、宋代隐士的社会交往情况
第三章 宋代隐士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 隐士文化的界定
    第二节 宋代隐士文化变迁
        (一) 北宋前期的隐士文化
        (二) 北宋中后期隐士文化
        (三) 南宋时期隐士文化
第四章 宋代隐士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道德教化
    第二节 社会安全阀功能
    第三节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四节 对现世的启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2 肖玉峰;;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戴显群;王营绪;;正史《隐逸传》反映的隐士隐逸原因及编撰意图[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传席;隐士和隐士文化问题[J];书屋;2001年06期

5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2期

6 霍建波;黄镇;;从苏轼隐逸词解读宋代隐逸文化[J];社科纵横;2010年08期

7 郭学信;张素英;;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张玉璞;“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J];文史哲;2005年03期

9 宋玉波;略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裴淑姬;论宋代科举解额的实施与地区分配[J];浙江学刊;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874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74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