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与建设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5:40
   信息时代的出现与大众文化的崛起,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网络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我国的网络文学批评经历了自言自语和众声喧哗两个阶段,使得文学批评不再是一种专业行为,而是由专业研究领域走向了网络,文学批评主体也逐渐从专业化走向了大众化。与网络文学的研究相比,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相对落后,网络文学批评的概念、标准、方法、批评模式及建设途径等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虽然前人的研究中已形成不少可喜成果,但对目前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网络文学批评研究仍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空间。网络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特征与形态。从表现方式看,分为在线批评方式和线下批评方式;从批评主体身份看,分为大众批评者和专业批评家;从批评话语看,批评话语通俗易懂等。网络文学批评具有批评者身份的多重性和隐匿性、以在线批评为主要运作模式和批评体式自由随意等特点。目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批评主体的价值立场迷失、批评标准纷乱、表达方式随意、理论水平低下、批评和创作失衡、批评与文学创作的疏离等。网络文学批评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文学批评主体因素和网络平台因素等。网络文学批评建设应坚持大众批评与精英批评相结合、自由批评与规范批评相结合、多元批评与主流导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建设方面,应提高主体的批评素养和增强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建设方面,应坚持批评标准的多样化、审美性和理性的批评标准。另外,我国网络文学批评已经具备形成范式的可能,因而网络文学批评的范式建设也成为网络文学批评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可建立网络文学批评的基本范式标准,从而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学位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I206.7
【部分图文】:

网络文学,大众文化


(一)网络文学批评的产生背景1、大众文化的影响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互联网的出现,人类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由此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大众文化的崛起,对传统文化的秩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众文化是指在当代都市中兴起的、与当代工业相关的、以全球化电子媒介为介质的当代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由消费意识筹划和引导、由时尚化方式运作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中国的大众化是随着互联网媒介的普及实现的,提倡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打破了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的价值和价值取向。大众文化是一种人人皆可发表观点的杂语文化,为人民提供了言论自由的契机,也为人们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解放。2、网络的普及1994 年中国大陆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国内网络逐渐普及。近年来,网民数量迅速增加,从 2009 年 3.84 亿用户到 2016 年底已达 7.31 亿用户,逐年成正增长趋势(见图 1)。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代文学,成为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有网络文学,就会有网络文学批评的影迹。

网民,学历结构,网络文学


图 2:2016 年中国网民学历结构①三、网络平台因素网络为网络文学批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从而限制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一)即时点评冲击理性思考即时性是互联网的重要特性之一,互联网的即时性使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局限,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借助互联网,一部作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同时也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评论和反馈。互联网的即时性使网络文学批评呈现快速和互动的特征。在很多时候,网络文学批评之间互相比较的不是思想内容是否深刻,而是发表评论是否快速。例如,评论专栏中的“抢沙发”现象就是追求速度的表现。然而,文学批评不是光是情感的参与,更多的应该是理性的思考,通过对作品的仔细研读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网络文学批评即时性的表达通常缺乏思考,一方面会造成语言凌乱、逻辑感较弱,另一方面也会使批评者丧失应有的思考,进而使批评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学批评的四大误区[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5期

2 端家明;文学批评:走出困顿的沼泽[J];马钢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杨尚梅;地方文学批评浅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起点和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陈阳;摆脱文学批评不振局面的探讨[J];理论界;2004年04期

6 李丽芳;;需要概念越境的云南文学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3期

7 汪旭东;;网络文学批评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吴俊;;新时代的文学批评[J];南方文坛;2009年05期

9 赵慧平;;关于文学批评本体研究的提问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6期

10 陈海艳;王勤;;文学批评的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晓露;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大众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亚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8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9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瑞娥;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与建设途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2 翟恒兴;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批评[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贺雨涵;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话语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4 杨慧瑄;雷达—中国批评话语体系的建构者[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5 文雯;当代文学批评的评价取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6 杨维;文学批评动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静;传媒文学批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显硕;巴人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4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74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1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