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

发布时间:2020-11-08 18:57
   “物感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主要是关于审美体验发生的理论,同时也是关于艺术创作的理论。在魏晋之前,哲学领域已经提出了心物感应理论,到了魏晋南北朝,“物感说”受到文学、书法、绘画等各领域的重视,发展到其理论的完善阶段。在魏晋南北朝物感说中,本论文对文论上的物感说进行研究。 第一章研究物感说的内涵及魏晋时期物感说得以发展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对物感的含义及其来源的研究。通过对物感的词义解释,阐明物感是指物与情之间发生的心物感应和由此产生的创作上的心理活动。与此同时还论述了《礼记·乐记》中的物感说。第二节是对魏晋时期物感说发展背景的说明。主要阐述创作上的情感表达和感应对象的变化。第三节是对于建安诗歌中物感追求的倾向的论述。这里主要说明建安诗歌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和作家个体情感的关系。 第二章研究陆机《文赋》的物感说,具体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对陆机的物感说中“物”的内涵的分析。陆机在《文赋》中只提出“自然景物”,但实际上陆机物感说中的“物”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人事两个方面。第二节是对陆机物感说中“情”的内涵研究。《文赋》有“玄览”的观察态度、平时的“人格修养”及“情感表达的典雅”等内容,可知陆机追求幽深而高雅的创作情感。第三节是物感后产生的作家情感和文辞表达的问题。主要说明陆机的“循意取文”、“辞达而理举”和“缘情而绮靡”等创作原则。 第三章研究刘勰《文心雕龙》的物感说,具体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对“神与物游”中“游”的分析。“游”的涵义、“游”与“虚静”及“积学”的关系、心物交融中的“游”的途径是这节的内容。第二节是关于统领“神与物游”的心理关键,即对“志气”内涵的论证。根据《体性》篇的说法,本文将“志”释为“情志”,将“气”释为“血气”、“才气”、“气质”。第三节是关于主管“神与物游”的表达枢机,即对“辞令”作用的说明。刘勰在与“辞令”有关的论述中,“为情而造文”的创作原则、“隐秀”的修辞方式、“声律”与“比兴”手法是提高意象与语言符号的契合度的重要的创作规律。 第四章研究钟嵘《诗品》的物感说,具体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对“物”的论述,就是“气”的意义和“物”的范围问题。这是钟嵘物感说中有创见的地方。钟嵘提出“气”的概念,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确立了诗歌创作四段论。二是以“气”的感发作用,来解释五言诗的艺术感染力。在钟嵘物感说中,“物”的内涵有自然景物和社会人事两方面的内容。钟嵘特别重视社会人事对人情的感发,这正显示了钟嵘对当时文学庸俗化的不满和文学要有社会性内容的创作意识。第二节阐明“怨情”和“用事”、“声律”等形式的关系。钟嵘对“怨情”的重视,与当时的不良文风有关。第三节阐释“赋比兴”的内涵,钟嵘对赋、比、兴作出的新解释都有独到的见解。钟嵘对“赋比兴”的新解释及对“兴”的重视反映出钟嵘对情感与形象问题的深刻认识。 第五章研究与物感有关的创作理论和观念,具体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阮籍《乐论》和传统儒家的物感说,可知玄学“名教合于自然”对儒家传统音乐理论的影响。第二节论述文论中的“形似”和“神似”问题。主要分析《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的内容,以阐明他们对形似和神似的观点。第三节论述“体物”和“写志”的关系,主要研究赋的体物特征和《文心雕龙·诠赋》中的物感内容。
【学位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物感说的内涵及魏晋时期物感说发展背景
    第一节 “物感”的含义及其来源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物感说发展的背景
    第三节 建安诗歌的“物感”追求倾向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物感说
    第一节 情触物感之“物”:自然景物与社会人事
    第二节 情触物感之“情”:创作情感的深度和高雅
    第三节 “情触物感”与“文因情成”的有机统一
第三章 刘勰《文心雕龙》的物感说
    第一节 “神与物游”之“游”
    第二节 统领“神与物游”的心理关键:“志气”
    第三节 主管“神与物游”的表达枢机:“辞令”
第四章 钟嵘《诗品》的物感说
    第一节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第二节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第三节 “文已尽而意有余”
第五章 与物感有关的文学理论和观念
    第一节 阮籍《乐论》和“玄学”
    第二节 “形似”和“神似”
    第三节 “体物”和“写志”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庆辉;我国古代诗论中的物感说[J];中国韵文学刊;1988年Z1期

2 王大桥;诗可以怨的历史传承与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张雪敏;《乐记》之“物感说”[J];天中学刊;2000年04期

4 曹顺庆;中西美学中的物感说与摹仿说[J];江汉论坛;1983年08期

5 曹顺庆;“物感说”与“摹仿说”——中西美学思想研究札记[J];文艺研究;1983年04期

6 傅治平;“物感说”与“摹仿说”比较之我见[J];求是学刊;1993年05期

7 郑喜林;从“物感说”与“摹仿说”看中西古典美学之异同[J];求是学刊;1991年02期

8 张渭涛;镜与灯的对话——反映论与物感说的比较[J];理论导刊;2002年04期

9 张振云;生命的言说——《文心雕龙·物色》篇试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胡建次;简析中西两种创作发生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亭渊(Yoe Jung Yoen);魏晋南北朝文论之物感说[D];北京大学;2013年

2 赵琼琼;汉末魏晋“缘情诗”审美经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年

4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喜贵;六朝羁旅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雯;中国文论在美国[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8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兰宇冬;物色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及其文学实践[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江山之助: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兰寿春;唐前“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袁宝宇;朱熹创作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5年

4 翟庆瑞;感物说与魏晋六朝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程宝琴;《乐记》感兴观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朱绣慧;艺术思维与人类早期思维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津津;骆宾王的文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廖妍南;刘熙载散文理论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穆德慧;试论戏曲舞台艺术的抒情性特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宋红霞;陆机诗歌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875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75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c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