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02:32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重点分析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生成,辨析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理论贡献与局限,并联系当下文学批评实践探讨其现实意义。 本文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本章结合瞿秋白的家庭经历和时代背景探讨瞿秋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研究主要从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转变以及他在“主义之争”中的立场辨识两个方面展开,重点分析瞿秋白文学批评观的指导思想,以及他在与各种纷繁的社会思潮的论辩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第二部分研究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建构过程。本章把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建构划分为萌芽、初步形成、形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瞿秋白赴俄之前的文学译著等为研究对象,从现实主义批评观念和文学民族性两个角度来解读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第二阶段以瞿秋白饿乡之行为起点来考察其无产阶级文学批评观的建立,对瞿秋白文学批评思想中所关注的阶级性问题,以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与中国革命现实的结合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阶段是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形成期,此部分以他对马列文论的系统译介为研究起点,以他自身所践行的批评实践为重点,分析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学理逻辑。 第三部分阐述了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贡献。本章将瞿秋白与其同时代的批评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构所提供的理论财富。瞿秋白将文学批评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正确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念,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同时他还积极倡导文艺大众化,并制定了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具体策略,为中国现代文艺大众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此外,瞿秋白对鲁迅的高度评价及其《序言》的创作,为中国现当代鲁迅研究树立了研究典范。 第四部分分析了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理论局限与当代启示。这一部分首先反思了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不足,即其脱离实际的文腔革命、视文学为政治的“留声机”和轻视作家主体性的理论缺陷,然后联系当今文学现状以理性探讨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现实意义,反思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对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正确区分文艺大众化与文艺通俗化、客观评价文学的意识形态作用等问题的学理价值。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选择
        一、 冲破二元的人生观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
    第二节 “主义之争”中的立场辨识
        一、 批判新村主义
        二、 批判泛劳动主义
        三、 批判唯心主义
第二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建构
    第一节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萌芽
        一、 译介俄国现实主义作品
        二、 关注文学批评的民族性
    第二节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初步形成
        一、 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二、 强调文学批评的阶级性
    第三节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形成
        一、 建立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观
        二、 践行革命现实主义的批评观
第三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贡献
    第一节 坚持文学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 对新写实主义的反驳
        二、 对客观写实主义的反驳
    第二节 文艺大众化
        一、 创作语言的大众化
        二、 创作内容的大众化
        三、 创作主体的大众化
    第三节 瞿秋白论鲁迅
        一、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二、 创作主体的阶级性
        三、 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第四章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理论局限与当代启示
    第一节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理论局限
        一、 脱离实际的文腔革命
        二、 视文学为政治的“留声机”
        三、 对作家主体性的轻视
    第二节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当代启示
        一、 开拓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路径
        二、 “文艺大众化”与“文艺通俗化”
        三、 走出“阶级论”的误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试论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的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年02期

2 程继田;;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J];晋阳学刊;1991年04期

3 王兆胜;;尽善尽美——我的批评观[J];南方文坛;2006年04期

4 罗强烈;我的批评观[J];当代文坛;1986年06期

5 唐玉;;试论朱熹艺术价值批评观之“观乎德性”[J];牡丹;2016年24期

6 陈雅歆;刚祥云;;论周作人文艺批评观的现代启示[J];青年文学家;2017年11期

7 张利明;;李广田文学批评观形成的背景[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3期

8 路文彬;;批评是一种倾听——我的批评观[J];南方文坛;2006年06期

9 杨扬;我的批评观[J];南方文坛;2001年02期

10 何向阳;我的批评观[J];南方文坛;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赛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研究—对延安时期的考察[D];南开大学;2012年

2 孔朝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梅清;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D];武汉大学;2013年

4 张景先;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小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6 吴朝文;大数据视阈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7 朱晓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疆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8 李进;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9 单丹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10 仲海涛;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与应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萍;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观[D];扬州大学;2009年

3 唐厚娟;龚自珍诗文中的文艺批评观[D];辽宁大学;2013年

4 管梦菲;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观[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5 高艳;论胡适的文学批评观[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6 杨丽华;论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少姬;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散文随笔中的文学批评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明明;文学性的立场—库切的批评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玉春;瞿秋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盈;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0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80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