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

发布时间:2020-11-20 21:06
   抗战期间兴起的朗诵诗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本文选取1937~1945年的时间段,力图还原和展现朗诵诗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影响,并分析和探讨它所牵涉到的一些诗学问题。 第一章,以时间为线索,以武汉、重庆和延安三地为中心,在依据史料的基础上理清抗战期间朗诵诗运动的历史脉络。并在叙史的过程中,根据各地朗诵诗运动的特点加以适当评析。 第二章,评述在“朗诵诗”这一新名词正名的过程中各方的诗学立场和论证逻辑,并揭示朗诵诗论争背后争夺文化阐释权和领导权的本质问题。 第三章,从朗诵诗本身的独特性(行动性与群众性、传播方式及活动空间、音乐性和戏剧性三个方面)来分析朗诵诗运动的历史特征。 第四章,在整体的视野和不同区域的对比中,总结抗战期间朗诵诗运动所取得的成果,并反思朗诵诗运动的得与失、局限和变形;同时结合建国前诗学标准逐渐一体化背景下朗诵诗地位的变化,提出政治化的时代中诗歌自律和他律的悖论。
【学位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朗诵诗和朗诵诗运动的研究现状
        1、选题缘起
        2、既有研究状况述评
    第二节 问题与方法
        1、研究的起点
        2、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朗诵诗运动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抗战与朗诵诗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武汉的朗诵诗运动
        1、东北作家群与时调社的活动
        2、高兰、穆木天等朗诵诗人与朗诵诗论
    第三节 《大公报·战线》与武汉、重庆的朗诵诗运动
        1、《战线》与武汉、重庆朗诵诗运动概述
        2、重庆朗诵诗运动与争夺文化活动权力的斗争
    第四节 延安的朗诵诗运动
        1、柯仲平、战歌社与延安的朗诵诗运动
        2、从朗诵诗到街头诗,从大众化到政治化
第二章 朗诵诗的论争
    第一节 “朗诵诗”的正名
    第二节 梁宗岱和沈从文的反驳与反思
    第三节 朗诵诗论争的背后
第三章 朗诵诗的独特性
    第一节 朗诵诗的行动性与群众性
    第二节 朗诵诗的传播方式及活动空间
    第三节 朗诵诗的音乐性和戏剧性
第四章 朗诵诗:在文学与政治之间
    第一节 朗诵诗运动的成果与反思
    第二节 朗诵诗与诗学标准的一体化
        1、诗歌运动与政治运动
        2、“独立的地位”与“独占的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1: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大事记(1937-1945)
附录2:《大公报·战线》上发表的朗诵诗及诗论概要(1937-1943)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绍嗣;;踩踏出诗歌大众化的荆棘之路——试论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J];抗战文化研究;2007年00期

2 陆文采;;论抗战诗人—高兰的朗诵诗[J];辽宁师院学报;1980年05期

3 臧云远;;雾城诗话[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3年04期

4 臧云远;;雾重庆诗朗诵小记[J];诗刊;1979年11期

5 朱子奇;;延安和绥德的《新诗歌》及其他[J];诗刊;1982年04期

6 古远清;亦官亦民的陈纪滢[J];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12期

7 锡金;;“左联”解散以后党对国统区文艺工作领导的亲历侧记[J];新文学史料;1979年04期

8 锡金;;冯乃超在武汉[J];新文学史料;1985年01期

9 章绍嗣;穆木天在武汉的抗战文学活动[J];新文学史料;2000年01期

10 蒋锡金 ,逄增玉 ,吴景明;抗战初期的武汉文化界(1935年11月——1938年8月12日)[J];新文学史料;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891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1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