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宋”并称问题批评史论
发布时间:2020-11-21 03:19
本文以战国后期楚国的两位伟大诗人屈原、宋玉为研究对象,论题集中于屈、宋在文学史上的并称问题。目前,此论题尚未见有专论文章。本文将从批评史论的角度对“屈宋”并称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从西汉有屈原、宋玉相关史料传世开始,一直到当下二十一世纪屈原、宋玉研究发展的新时期,广泛搜集佐证资料,努力还原历史真实,为屈原、宋玉之间的文学地位关系作一个客观而科学的学术定位。 论文共设四章进行论述,其中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要阐述屈、宋研究的源起与特点,简述屈、宋评价的历史概况,明确“屈宋”并称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为“‘屈宋’并称问题的历史批评还原”,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将按照历史的线索,从探讨两汉魏晋时期屈原与宋玉文学地位关系起,细致疏理与屈、宋批评相关的所有资料,完成对屈、宋批评的历史真实的还原。第三章为“‘屈宋’并称问题的学术论证”,这一章是本文论题的深化部分,以前一章翔实的资料为支撑,以论述宋玉文学成就为侧重点,明确宋玉对屈原的继承关系,充分阐述宋玉在文学创作方面对文学史的独创性贡献,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文学史上将“屈宋”并称是正确而合理的,宋玉与屈原并提也是当之无愧的。第四章为“二十世纪以来屈、宋批评的曲折发展与重新觉醒”,评述现当代屈、宋批评的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学界对“屈宋”并称之说的接受度。此部分原可以与第一章相衔接,但为了突出新时代下屈、宋研究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并与结论部分提出思考和建议自然贯通,因此特设专章阐述。 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从刘勰《文心雕龙》起将屈、宋并提是极为科学而正确的:1.屈、宋都是战国后期的楚国人,所处时代背景接近;2.屈、宋都创作了辞赋名篇留传于世;3.屈、宋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都有开创之功,屈原创立了楚辞,宋玉则开散体赋之先声;4.屈、宋的文学创作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仅从以上几点来作对比,就足可以说明将宋玉与屈原并称是恰如其分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再找不出第二个比宋玉更适合与屈原并称的人。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屈、宋研究的源起与特点
第二节 屈、宋评价,即“屈宋”并称问题历史概观
第三节 “屈宋”并称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屈宋”并称问题的历史还原
第一节 两汉魏晋时期屈原与宋玉的文学地位关系
第二节 刘勰《文心雕龙》首将屈、宋并称,历史意义深远
一、 《文心雕龙》将屈原、宋玉首次并提,宋玉不再是附庸
二、 《文心雕龙》肯定了宋玉对赋体文学——散体赋有开创之功
三、 《文心雕龙》全面肯定宋玉的文学成就,宋与屈齐名的文学史地位得以确立
第三节 萧梁之后,唐宋以来“屈宋”并称批评的具体表现类析
一、 将“屈宋”并称,持积极肯定态度者
二、 虽将“屈宋”并称,却皆为否定态度者
三、 “屈宋”并列,偏提宋玉者
四、 接受“屈宋”并称,但认为宋承屈而逊其后者
五、 否定屈、宋可以并称,宋较之屈尚有距离者
第三章 “屈宋”并称问题的学术论证
第一节 宋玉骚体作品继承屈原衣钵,并有独创性,后世无人能及
一、 《九辩》开拓“悲秋”主题,引领千古“悲秋”情结
二、 《九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创造了文学新笔法
第二节 宋玉开创散体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贡献堪与屈原比肩
一、 “问对体”的篇章结构对汉散体赋结构的影响
二、 “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对汉散体赋语言的影响
三、 “铺陈”的写作手法对汉散体赋表现手法的影响
第三节 宋玉极大拓展创作领域,促进了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 极具个性色彩的感伤描写,为中国感伤文学奠基
二、 关注普通人,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为平民文学蓄势
三、 作品描写通俗化,开俗世艳情文学之先河
第四章 二十世纪以来屈、宋批评的曲折发展和重新觉醒
第一节 世纪初期以来对屈、宋的怀疑和否定之论争
一、 廖平、胡适肇端“屈原否定论”
二、 屈、宋否定与反否定之争
三、 朱东润《楚辞探故》代表国内“屈原否定论”余绪渐消
四、 日本“屈原否定论”再起波澜
第二节 “屈原否定论”之争以外的屈、宋批评偏离学术真实
一、 屈原地位不断提升:文学弄臣——人民诗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诗人
二、 宋玉“遭遇不公”,文学史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直线下降
第三节 “文革”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屈、宋学术批评重新觉醒
一、 这一时期有关屈、宋其人的历史真实性得到最终确认
二、 对屈、宋作品的辨伪及各自文学价值的评定渐趋共识
三、 屈、宋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得到重新审视,定位更符合历史真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2442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I206.09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屈、宋研究的源起与特点
第二节 屈、宋评价,即“屈宋”并称问题历史概观
第三节 “屈宋”并称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屈宋”并称问题的历史还原
第一节 两汉魏晋时期屈原与宋玉的文学地位关系
第二节 刘勰《文心雕龙》首将屈、宋并称,历史意义深远
一、 《文心雕龙》将屈原、宋玉首次并提,宋玉不再是附庸
二、 《文心雕龙》肯定了宋玉对赋体文学——散体赋有开创之功
三、 《文心雕龙》全面肯定宋玉的文学成就,宋与屈齐名的文学史地位得以确立
第三节 萧梁之后,唐宋以来“屈宋”并称批评的具体表现类析
一、 将“屈宋”并称,持积极肯定态度者
二、 虽将“屈宋”并称,却皆为否定态度者
三、 “屈宋”并列,偏提宋玉者
四、 接受“屈宋”并称,但认为宋承屈而逊其后者
五、 否定屈、宋可以并称,宋较之屈尚有距离者
第三章 “屈宋”并称问题的学术论证
第一节 宋玉骚体作品继承屈原衣钵,并有独创性,后世无人能及
一、 《九辩》开拓“悲秋”主题,引领千古“悲秋”情结
二、 《九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创造了文学新笔法
第二节 宋玉开创散体赋,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贡献堪与屈原比肩
一、 “问对体”的篇章结构对汉散体赋结构的影响
二、 “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对汉散体赋语言的影响
三、 “铺陈”的写作手法对汉散体赋表现手法的影响
第三节 宋玉极大拓展创作领域,促进了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
一、 极具个性色彩的感伤描写,为中国感伤文学奠基
二、 关注普通人,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为平民文学蓄势
三、 作品描写通俗化,开俗世艳情文学之先河
第四章 二十世纪以来屈、宋批评的曲折发展和重新觉醒
第一节 世纪初期以来对屈、宋的怀疑和否定之论争
一、 廖平、胡适肇端“屈原否定论”
二、 屈、宋否定与反否定之争
三、 朱东润《楚辞探故》代表国内“屈原否定论”余绪渐消
四、 日本“屈原否定论”再起波澜
第二节 “屈原否定论”之争以外的屈、宋批评偏离学术真实
一、 屈原地位不断提升:文学弄臣——人民诗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诗人
二、 宋玉“遭遇不公”,文学史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直线下降
第三节 “文革”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屈、宋学术批评重新觉醒
一、 这一时期有关屈、宋其人的历史真实性得到最终确认
二、 对屈、宋作品的辨伪及各自文学价值的评定渐趋共识
三、 屈、宋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得到重新审视,定位更符合历史真实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刚;;关于两汉宋玉批评的批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稻烟耕一郎 ,韩基国;屈原否定论系谱[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3 刘刚;;文与道争鸣中宋代之文学宋玉批评与理学宋玉批评[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刘刚;;论宋玉赋的创作特点与其对汉散体赋的影响[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1期
5 王辉斌;中国究竟有没有屈原─—近百年来“屈原否定论”与反“否定”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刘刚;;关于宋玉的文学史地位与宋玉研究的现实意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丁冰;郭沫若同“屈原否定论”的三次论争[J];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03期
8 郭在贻;;论屈原[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3期
9 张啸虎;;论宋玉[J];江汉论坛;1980年04期
10 金荣权;论两千余年来屈原形象的历史演变──兼及屈原精神与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2000年07期
本文编号:2892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