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09:5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最为动荡、政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在近四百年漫长岁月里,成批的文人遭受困厄、甚至遭到杀戮已成常态。在“发愤著书”、“穷而后工”命题视野下考察,困厄文人这一创作群体及其生成的文论命题有着一个清晰的史的发展脉络。本文以魏晋南北朝为时间界限,以困厄文人为考察重点,以他们的文学创作为考察中心,试图阐述清楚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和繁荣的一个原因就是文人的困厄。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除了绪论,共设六章。绪论首先提山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存在困厄文人这一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困厄文人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是指由于民族战争、社会动乱、国家分裂、饥饿、死亡、人格分裂等等原因造成物质、精神困顿的诗人作家。这一概念的内涵包括这些文人自许很高、自认困厄且困厄时间漫长,同时他们有着坚韧的道德操守和鲜明的价值判断。论文的第一章是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类型分析。从困厄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维度考察,可以分为政治型困厄文人、隐逸型困厄文人和矛盾型困厄文人。从造成困厄的原因和具体表现而言,可以分为物质困厄型文人、精神困厄型文人和生命困厄型文人。从文人对困厄的态度而言,可以分为执着型、超越型和沉潜型三类困...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类型
    一 政治视域下的困厄文人透视
        1 政治型困厄文人
        2 隐逸型困厄文人
        3 矛盾型困厄文人
    二 生活视野下的困厄文人审视
        1 物质困厄型文人
        2 精神困厄型文人
        3 生命困厄型文人
    三 心理视角下困厄文人的自我检视
        1 执着型困厄文人
        2 超越型困厄文人
        3 沉潜型困厄文人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概况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 “禅让制”盛行的时代
        二 文人逃离政治
        三 易代造成的缅怀之风盛行
        四 理论和现实脱节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逻辑分期和对困厄的表达
        一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逻辑分期
        二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对困厄的表达
        三 魏晋南北朝文人超越困厄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困厄意象创作
        曹植的白马意象
        二 阮籍的群鸟意象
        三 陶渊明的松树意象
        四 谢灵运的峻山密林意象
        五 庾信的枯木意象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参照维度 —以陶渊明田园诗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一 官场世界
        二 政治视野
        三 世俗世界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心理
    第一节 挫折心理下的文人创作
        一 从“诗言志”到“发.喷著书”
        二 挫折心理学视野下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造意识
        三 心理治疗视野下的困厄文人创作
    第二节 基于需要层次视野下的困厄文人创作
        一 生理需要下的创作
        二 安全需要
        三 归属和爱的需要
        四 自尊需要
        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主题
    第一节 政治主题
        一 曹植对政治和政治主题的表达
        二 陶渊明诗文中的政治主题
        三 其他困厄文人政治主题的表达
    第二节 饮酒主题
        一 曹植的饮酒诗文
        二 正始诗人的饮酒主题
        三 陶渊明的饮酒主题
        四 庾信诗文的饮酒主题
    第三节 自由主题
        一 陶渊明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二 陶渊明自由主题与其他困厄文人自由主题的异同
    第四节 生命主题
        一 魏晋南北朝生命主题产生的原因
        二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生命主题的内涵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以游为主的创作特征
        一 陶渊明的“游心”和他的“游心诗”
        二 曹植、阮籍、嵇康的“游仙”和他们“游仙诗”中的仙界想象
        三 谢灵运的“赏心”和山水诗中的佛影梵音
        四 刘孝标的“游冥”和冥界想象
        五 庾信的“梦里还乡”和乡关之思
    第二节 内向性特征
        一 逃离政治
        二 希冀隐逸
        三 生命意识的表达
        四 玄佛思想的表露
    第三节 悲愤而不凄怨沉沦的审美特征
        一 悲愤
        二 孤独
        三 坚韧
        四 特征成因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体现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追求
        一 生命价值
        二 精神追求
        三 人格魅力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对后代的影响
        一 题材类型的影响
        二 体裁风格的影响
        三 创作方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庄子》还原[J]. 杨义.  文学评论. 2009(02)
[2]代天子立言:司马相如文本的精神解读[J]. 程世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3]论生命意识对宫体诗与宇宙意识的链接[J]. 任竞泽.  云南社会科学. 2008(05)
[4]《文心雕龙·序志》篇新探[J]. 凌川.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5]“屈原困境”与中国士人的精神难题[J]. 程世和.  中国文学研究. 2005(01)
[6]宋代田园诗的演进与分期[J]. 刘蔚.  文史哲. 2004(06)
[7]曹植章表“独冠群才”的精彩与悲哀[J]. 董家平.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
[8]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J]. 钱志熙.  文学遗产. 1997(04)
[9]枯树意象:庾信在北朝[J]. 臧清.  中国文化研究. 1994(02)
[10]中国田园诗之研究[J]. 周锡(韦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3)



本文编号:2897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7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2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