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犁的三次精神返乡
发布时间:2020-12-04 20:03
孙犁出生于北方的一个小乡村,北方土地的厚重与包容接纳了孙犁,更影响了孙犁。一九四九年抗战结束,孙犁远离乡土,走进城市,然而孙犁对乡土的牵挂与眷恋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在逐渐的加强。身居城市,灵魂却无法在此安放,故土永远是孙犁灵魂的栖息地。作家的文学创作是潜藏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进城之后的孙犁,文学创作上仍旧立足于乡村记忆,他的创作心理与他对故乡的热爱有关,更与他对当下生活的难以适从有关。本文试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孙犁精神走向的分析与探索,寻绎其文学创作走向形成的原因,更深入的理解孙犁。第一章,失落与坚守——孙犁的第一次精神返乡(1949-1956)。本章分为三节重点分析,孙犁乌托邦的革命理想破灭后的失落与落寞,情不自禁建构情感的乡村在来消解此时的落寞之情。第二章,调整与找寻:孙犁的第二次精神返乡(1976-1987)本章分为三节,以“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为切入点阐述了孙犁第二次精神返乡的原因与表现。第三章,幻灭与逃离:孙犁的第三次精神返乡(1987-1995)本章分为两节探讨商品经济的到来对孙犁所持有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透视他沉浸在记忆的乡村中不可自拔的精神动向。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失落与坚守——孙犁的第一次精神返乡(1949~1956)
一、踌躇满志的激情岁月
(一) 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
(二) “香草美人”——完美人格的追求
二、乌托邦式革命理想破灭后的落寞
三、建构情感乡村消解落寞的焦虑
第二章 调整与找寻:孙犁的第二次精神返乡(1976~1987)
一、“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的生命体验
二、寻找自我价值的困境
三、走进故乡寻求历史尽头的精神抚慰
第三章 幻灭与逃离:孙犁的第三次精神返乡(1987~1995)
一、社会转型中新旧文化观念的碰撞
二、城乡对峙下的乡村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2898165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失落与坚守——孙犁的第一次精神返乡(1949~1956)
一、踌躇满志的激情岁月
(一) 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
(二) “香草美人”——完美人格的追求
二、乌托邦式革命理想破灭后的落寞
三、建构情感乡村消解落寞的焦虑
第二章 调整与找寻:孙犁的第二次精神返乡(1976~1987)
一、“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的生命体验
二、寻找自我价值的困境
三、走进故乡寻求历史尽头的精神抚慰
第三章 幻灭与逃离:孙犁的第三次精神返乡(1987~1995)
一、社会转型中新旧文化观念的碰撞
二、城乡对峙下的乡村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2898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9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