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
发布时间:2020-12-13 22:42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被中国学术理论界淡忘已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回归文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审美走向可概括为:在文学批评中,实现了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回归;在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认识上,实现了从哲学反映论向审美反映论的过渡,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本性和情感特点;在文学本质的界定中,实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论向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转型,这一方面是从美学角度审视文学本质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对文学意识形态特性认识深化的结果。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01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J]. 季水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3)
[2]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J]. 周忠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 单小曦. 文艺争鸣. 2003(01)
[4]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 童庆炳. 学术研究. 2000(01)
[5]文艺学: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J]. 董学文. 文学评论. 1995(03)
[6]艺术的认识性与审美性[J]. 王元骧. 文艺理论研究. 1990(03)
[7]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J]. 钱中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86(04)
[8]论艺术作品的审美性质[J]. 张涵.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3)
[9]文学,美的领域——兼论文学艺术家的“感情积累”[J]. 鲁枢元. 上海文学. 1981(06)
[10]论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J].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 1980(06)
本文编号:291530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01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的多维向度[J]. 季水河.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3)
[2]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几点思考[J]. 周忠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 单小曦. 文艺争鸣. 2003(01)
[4]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 童庆炳. 学术研究. 2000(01)
[5]文艺学: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J]. 董学文. 文学评论. 1995(03)
[6]艺术的认识性与审美性[J]. 王元骧. 文艺理论研究. 1990(03)
[7]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是最丰富的——审美反映的创造性本质[J]. 钱中文. 文艺理论研究. 1986(04)
[8]论艺术作品的审美性质[J]. 张涵.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03)
[9]文学,美的领域——兼论文学艺术家的“感情积累”[J]. 鲁枢元. 上海文学. 1981(06)
[10]论文艺批评的美学标准[J].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 1980(06)
本文编号:2915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1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