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奏议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14:02
东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大文学重镇,其中诗歌研究,特别是游仙诗、玄言诗与田园诗成为此段文学的研究重点,而东晋奏议文作为东晋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遭受冷遇,少人问津,以至于目前尚无专门以东晋奏议文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著出现。本文主要以《晋书》与严可均所辑《全晋文》中的东晋奏议文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奏、表、疏、议、启等体裁类型。并根据东晋历史进程与奏议题材的变化,将东晋奏议文分为前、中、后三期进行梳理研究。其中前期(317年-344年)包括元帝、明帝、成帝、康帝,中期(345年-372年)包括穆帝、哀帝、废帝、简文帝,后期(373年-420年)包括孝武帝、安帝、恭帝。本文主要从东晋奏议文本出发,结合作者身世与历史背景,深入、细致地分析、梳理、归纳研究东晋各个时期的奏议作品,力求对其内容与文学性作出全面、系统地把握与探讨。本文由绪论与四个章节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选题理由,二是东晋奏议的议事范围、数量规模与分期。选题理由主要论述了奏议的内涵与东晋奏议的研究价值。接着简单论述了东晋奏议的议事题材、数量规模和分期情况,将东晋奏议文划分为前中后三期进行梳理研究。第一章论述了东晋前...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东晋奏议的议事范围、数量规模与分期
第一章 东晋前期奏议
第一节 劝进、陈谢类奏议
第二节 庾亮等奏议
第三节 王导等教化类奏议
第四节 虞预等时政类奏议
第五节 蔡谟等军事类奏议
第六节 何充等佛教类奏议
第二章 东晋中期奏议
第一节 孙绰与王彪之时政类奏议
第二节 桓温奏议
第三章 东晋后期奏议
第一节 王坦之等时政类奏议
第二节 范宁等经济类奏议
第三节 陈谢、议礼等类奏议
第四节 东晋女性奏议
第四章 东晋奏议的文学性
第一节 重情风尚与东晋奏议抒情性的强化
(一)哀叹民生
(二)刺世疾邪
(三)临终情怀
第二节 平实与华丽并行
(一)藻饰
(二)气韵
(三)对偶
(四)用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养子现象的合礼化进程——晋人宗法观念当代性转换的一个向度[J]. 邹远志. 南都学坛. 2009(01)
[2]论庾亮[J]. 李济沧. 中华文史论丛. 2006(03)
[3]傅亮散文论略[J]. 衣峻红,刘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D]. 杨朝蕾.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东晋文学研究[D]. 霍贵高.河北大学 2010
[3]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 仇海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 张焕君.清华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魏晋表文研究[D]. 刘含含.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魏晋表文研究[D]. 陈雪.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 邹学莉.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刘琨研究[D]. 倪佩丽.复旦大学 2009
[5]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D]. 赵燕.厦门大学 2007
[6]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 赵燕.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9949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1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
二东晋奏议的议事范围、数量规模与分期
第一章 东晋前期奏议
第一节 劝进、陈谢类奏议
第二节 庾亮等奏议
第三节 王导等教化类奏议
第四节 虞预等时政类奏议
第五节 蔡谟等军事类奏议
第六节 何充等佛教类奏议
第二章 东晋中期奏议
第一节 孙绰与王彪之时政类奏议
第二节 桓温奏议
第三章 东晋后期奏议
第一节 王坦之等时政类奏议
第二节 范宁等经济类奏议
第三节 陈谢、议礼等类奏议
第四节 东晋女性奏议
第四章 东晋奏议的文学性
第一节 重情风尚与东晋奏议抒情性的强化
(一)哀叹民生
(二)刺世疾邪
(三)临终情怀
第二节 平实与华丽并行
(一)藻饰
(二)气韵
(三)对偶
(四)用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养子现象的合礼化进程——晋人宗法观念当代性转换的一个向度[J]. 邹远志. 南都学坛. 2009(01)
[2]论庾亮[J]. 李济沧. 中华文史论丛. 2006(03)
[3]傅亮散文论略[J]. 衣峻红,刘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博士论文
[1]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研究[D]. 杨朝蕾.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东晋文学研究[D]. 霍贵高.河北大学 2010
[3]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 仇海平.河北师范大学 2010
[4]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 张焕君.清华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魏晋表文研究[D]. 刘含含.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魏晋表文研究[D]. 陈雪.陕西师范大学 2012
[3]魏晋南朝表文研究[D]. 邹学莉.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刘琨研究[D]. 倪佩丽.复旦大学 2009
[5]汉魏六朝颍川庾氏家族与文学[D]. 赵燕.厦门大学 2007
[6]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D]. 赵燕.山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9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2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