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中国古典文论的平淡美理想

发布时间:2020-12-26 23:37
  平淡美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审美标准和文艺范畴,它发端于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儒道释思想,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平淡美发展流变的历史轨迹来看,平淡在以“淡思浓采”为尚的魏晋六朝时期,突出体现在士族阶层的人格品性和生存意识层面;待发展至唐代时期,平淡始以文论的面貌被普遍接受,此外,唐代以平淡为美的趣尚突出体现在山水诗人群体的出现与田园山水诗创作高潮的到来上;两宋是中国古典文论平淡美理想的典型代表时期,作为一种成熟的文艺理论范畴,平淡美在宋代诗人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演绎得淋漓尽致;明清两朝继承两宋余波,将平淡推为艺术美的极致,同时对平淡美的内涵作了深层次的剖析与总结。单就中国古典文艺而言,作为美学范畴的“平淡”必须具备如下三种要素:即宁静淡泊的心境;质朴枯淡的形式;真挚深沉的情感。平淡美的理论本质在创作技巧层面上体现于有意与无意、用力与无力之间,在诗歌语言上体现于富丽与平易、典重与轻清之间,在诗歌风格上体现于刚健与婀娜、圆熟与老硬之间。从中西比较诗学的视角来看,平淡美理想更能彰显其所蕴含的民族特质。通过中西文艺审美风格的比对和探析,两者以平淡为美与以浓艳为美的差异,以内在精神为尊与以外在... 

【文章来源】:延安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平淡美文论的理论渊源
    (一) 道家思想与平淡美文论
    (二) 儒家思想与平淡美文论
    (三) 佛教思想与平淡美文论
二、 平淡美的文论的自觉历程
    (一) 魏晋六朝:平淡的现实美维度与陶渊明的出现
        1、 两汉:“无味而五味形焉”
        2、 魏晋六朝:淡泊心境,淡漠世务
        3、 陶渊明:“开千古平淡之宗”
    (二) 唐代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高潮与平淡诗风的确立
        1、 诗歌创作领域:李、杜与山水田园派诗人
        2、 诗歌理论领域:皎然与司空图的出现
    (三) 两宋时期:“崇陶尊杜”风尚背后的平淡美理想
        1、 梅欧苏黄及其平淡诗观
        2、 朱熹及其平淡诗观
    (四) 明清时期:平淡的艺术美维度与启蒙主义倾向
        1、 明代:平淡的启蒙主义倾向
        2、 清代:平淡的艺术美维度
三、 平淡美文论的内涵与理论特征
    (一) 平淡美文论的理论要素
    (二) 平淡美文论的理论本质
四、 中西比较诗学视野下的平淡美理想
    (一) 平淡美与浓艳美
    (二) 内在精神与外在辞采
参考文献
后记
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J]. 赵晓鹏.  新疆社科论坛. 2009(04)
[2]“淡雅”说的美学意义解读[J]. 李天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2)
[3]“自然”论的文艺美学观[J]. 蒲震元.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5)
[4]“中和”思想流变及其文论意蕴[J]. 夏静.  文学评论. 2007(03)
[5]江西诗派的平淡美理论[J]. 谢燕.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03)
[6]魏晋六朝的“平淡”之美[J]. 伏爱华.  江淮论坛. 2005(06)
[7]论宋代诗学“平淡”美的本质内涵[J]. 王顺娣.  湖北社会科学. 2005(03)
[8]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J]. 顾农.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02)
[9]先秦儒家与道家自然观之比较[J]. 张文彦.  学术交流. 2003(05)
[10]以“淡”为美——道家论平淡美胜过浓丽美[J]. 祁志祥.  贵州社会科学. 2002(03)

硕士论文
[1]宋代崇陶现象与平淡美诗学理想的形成[D]. 汪全刚.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0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40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