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文学创作与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7 17:56
潘岳是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成果显著,诗、赋、哀、诔皆擅,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较高的赞誉。本文以潘岳及其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结合西晋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及潘岳本人的生活经历、心态变化等全面、深入地分析其在各体文学中的创作状况,并将作家、文本与接受主体相结合,细致梳理潘岳及其文学创作在后世的接受状况,力求对潘岳的文学史地位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为上下两编共十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确定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价值。二是梳理关于潘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探究潘岳研究出现不平衡状况的原因。三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明确写作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四是对本文的创新进行归纳,揭示潘岳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拟进一步拓展之处,尽可能弥补潘岳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论文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侧重文本及横向共时性研究。依知人论世的原则,揭示潘岳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尽可能还原潘岳生平及创作的真实状况。结合潘岳所生活的西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探讨潘岳创作个性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深入探讨潘岳诗歌、辞赋的内容及艺术特征,哀诔文的开拓和创...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点
上编 潘岳及其文学研究
第一章 潘岳的家世、经历与交游
第一节 家世与婚姻
一、以文学名世的官宦之家
二、潘岳的婚姻
第二节 偃蹇的仕途
一、积极入世露才扬己
二、辗转下僚患得患失
三、临渊履薄优游养拙
四、随波逐流情洞悲苦
第三节 潘岳的交游
一、侯门权贵
二、亲密好友
三、姻亲之交
四、二十四友与金谷之会
第二章 潘岳与太康文风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一、儒道调和折中
二、西晋文人思想倾向
三、凸显个性的审美趣味
第二节 太康文风的总体特征
一、文辞华美
二、繁富工巧
三、缘情而发
第三节 潘岳文风与太康文风的关系
一、华美与浅净的结合
二、情繁而不虚饰
三、探索新的审美趣味
第三章 潘岳的诗歌
小引:潘岳诗歌的存佚情况
第一节 潘岳诗歌的内容
一、应诏赠答诗
二、述志诗
三、亲情诗
第二节 潘岳诗歌的情感特征
一、继承“凄怆”传统
二、实践“诗缘情”
第三节 潘岳诗歌的风格特色
一、典雅的四言诗
二、抒情的五言诗
三、诗歌的“破体”:铺排
四、尚用写实
第四章 潘岳的辞赋
小引:潘岳辞赋的存佚情况
第一节 潘岳辞赋的内容
一、抒情赋
二、纪行赋
三、咏物赋
四、叙事赋
第二节 潘岳辞赋的艺术
一、独特的立意谋篇
二、参差错落的句式
三、丰富多彩的修辞
四、和谐的声律
第三节 潘岳赋与以往同类题材赋的比较
一、《射雉赋》与汉代苑猎赋
二、《西征赋》与汉代纪行赋
三、《闲居赋》与汉代言志赋
四、《怀旧赋》与向秀《思旧赋》
五、《秋兴赋》与曹植《秋思赋》
六、《寡妇赋》与曹魏同题赋
第五章 潘岳哀诔文及其他体裁作品
第一节 潘岳诔文的新变
一、西晋以前诔文演变概况
二、潘岳诔文的开拓
第二节 潘岳哀辞的创新
一、西晋以前哀辞演变概况
二、潘岳哀辞的创新
第三节 潘岳其他体裁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生命的理性审视
二、政治上的忧患意识
第六章 潘岳诗文的思想特征
第一节 潘岳的儒学知识构成
一、经典词语的直接引用
二、化用经典词语
三、经典语句的连用、语义的合用
四、经典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潘岳诗文隐逸思想的折光
一、隐逸思想的表现
二、潘岳政治性避退原因探微
第三节 潘岳诗文中的生命意识
一、对天地人生的宏观把握
二、生命忧惧中对“生”的思考
下编 潘岳及其作品的接受研究
第七章 潘岳接受的黄金期: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潘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二、潘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及原因
第二节 有关潘岳及其诗文的批评
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对潘岳言行的记载
二、刘勰《文心雕龙》对潘岳的全面评骘
三、钟嵘《诗品》对潘岳诗歌的评价
四、萧统《文选》对岳作品的推重
五、吉光片羽的品评
第三节 潘岳诗文的影响
一、谢庄、颜延之之诔
二、江淹对潘岳诗赋的接受
第八章 潘岳接受的发展期:唐五代
第一节 唐代关于潘岳诗文批评的阶段性
一、注重文辞声色之美的初唐时期
二、高扬“汉魏风骨”的盛唐时期
三、强调“文以载道”的中晚唐时期
第二节 唐代诗歌作品中的潘岳
一、唐诗中有关潘岳的典故举要
二、潘岳故事在唐代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 李善注《文选》对潘岳诗文的传播与接受
一、注引潘岳作品佚文
二、汇集前代诸家的有关释义
三、对潘岳作品原意的发挥
第四节 唐代潘岳的影响
一、唐代悼亡诗
二、唐代诗人的潘岳情结
三、潘岳《狭室赋》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影响
第九章 潘岳接受的深化期:宋元
第一节 宋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矛盾上升带来的对气节的重视
二、正统文化回归带来的对道德修养的强调
三、文学批评本身强化创作主体的作用
第二节 宋代文学批评中的潘岳
一、宋人诗话关于潘岳的多元化批评
二、文集序跋中的鲜明态度
第三节 宋词中的潘岳
一、女性视角下的理想情人
二、安仁式的叹老嗟卑
三、闲散中的幽怨
第四节 潘岳诗文的在宋代传播和影响研究
一、《文选》在宋代的传播
二、潘岳影响下的悼亡诗词
三、灵犀相通的隔代知音:史达祖
第五节 潘岳在辽金元的接受状况
一、潘岳作品的传播情况
二、诗话、文集序跋中的品评
三、潘岳及其诗文在辽金元的影响
第十章 潘岳接受的持续期:明清
第一节 明代文学运动与潘岳
一、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
二、前后“七子”复古浪潮中的潘岳
三、六朝诗歌拟习之风
第二节 明代诗话
一、潘岳人品与文品之论
二、诗文评议
三、文史价值定位
第三节 诗学视角下的潘岳
一、《诗薮》:文风下衰论潘岳
二、《诗源辩体》:诗歌渐变观中的主体认知
第四节 清诗歌选本中的批评
一、《采菽堂古诗选》与《六朝选诗定论》的正面批评
二、《古诗评选》与《古诗源》的反面批评
第五节 清代诗话
一、否定态度中潘岳诗歌地位的重新界定
二、日渐苛责的人格和文品批判
三、挞伐声中的少数冷静者
第六节 潘岳著述的整理
一、明以前潘岳作品的流传情况
二、明清时期潘岳著述的整理情况
三、明清时期重要的诗文总集和选本中潘岳作品的收录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辨体批评的成就[J]. 何诗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3)
[2]明清赋学论[J]. 徐志啸. 晋阳学刊. 2012(05)
[3]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J]. 高杨. 文艺评论. 2012(06)
[4]文学训诂与自由释义——以李善注《文选》作为考察对象[J]. 邬国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5]《文选》中潘岳赋六首释证[J]. 顾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6]王夫之的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分析[J]. 曾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7]中国哀悼文学与潘岳的文学成就[J]. 李景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8]潘岳事迹二考[J]. 高胜利.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9]“诗意地栖居”:从潘岳《闲居赋》看西晋时期“人文不一”现象[J]. 龚颖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唯生与位 谓之大宝——潘岳《西征赋》解读[J]. 王德华. 古典文学知识. 2010(02)
博士论文
[1]潘岳研究[D]. 高胜利.扬州大学 2012
[2]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 曾毅.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 王大恒.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魏晋散文研究[D]. 渠晓云.苏州大学 2004
[5]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 罗春兰.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潘岳研究[D]. 王盼.山东大学 2009
[2]潘岳哀诔文刍议[D]. 潘润娇.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从潘岳的创作看其心态与情感[D]. 江君.湖南师范大学 2005
[4]潘岳研究[D]. 王丽芬.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42211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31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点
上编 潘岳及其文学研究
第一章 潘岳的家世、经历与交游
第一节 家世与婚姻
一、以文学名世的官宦之家
二、潘岳的婚姻
第二节 偃蹇的仕途
一、积极入世露才扬己
二、辗转下僚患得患失
三、临渊履薄优游养拙
四、随波逐流情洞悲苦
第三节 潘岳的交游
一、侯门权贵
二、亲密好友
三、姻亲之交
四、二十四友与金谷之会
第二章 潘岳与太康文风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一、儒道调和折中
二、西晋文人思想倾向
三、凸显个性的审美趣味
第二节 太康文风的总体特征
一、文辞华美
二、繁富工巧
三、缘情而发
第三节 潘岳文风与太康文风的关系
一、华美与浅净的结合
二、情繁而不虚饰
三、探索新的审美趣味
第三章 潘岳的诗歌
小引:潘岳诗歌的存佚情况
第一节 潘岳诗歌的内容
一、应诏赠答诗
二、述志诗
三、亲情诗
第二节 潘岳诗歌的情感特征
一、继承“凄怆”传统
二、实践“诗缘情”
第三节 潘岳诗歌的风格特色
一、典雅的四言诗
二、抒情的五言诗
三、诗歌的“破体”:铺排
四、尚用写实
第四章 潘岳的辞赋
小引:潘岳辞赋的存佚情况
第一节 潘岳辞赋的内容
一、抒情赋
二、纪行赋
三、咏物赋
四、叙事赋
第二节 潘岳辞赋的艺术
一、独特的立意谋篇
二、参差错落的句式
三、丰富多彩的修辞
四、和谐的声律
第三节 潘岳赋与以往同类题材赋的比较
一、《射雉赋》与汉代苑猎赋
二、《西征赋》与汉代纪行赋
三、《闲居赋》与汉代言志赋
四、《怀旧赋》与向秀《思旧赋》
五、《秋兴赋》与曹植《秋思赋》
六、《寡妇赋》与曹魏同题赋
第五章 潘岳哀诔文及其他体裁作品
第一节 潘岳诔文的新变
一、西晋以前诔文演变概况
二、潘岳诔文的开拓
第二节 潘岳哀辞的创新
一、西晋以前哀辞演变概况
二、潘岳哀辞的创新
第三节 潘岳其他体裁作品的情感内涵
一、生命的理性审视
二、政治上的忧患意识
第六章 潘岳诗文的思想特征
第一节 潘岳的儒学知识构成
一、经典词语的直接引用
二、化用经典词语
三、经典语句的连用、语义的合用
四、经典典故的运用
第二节 潘岳诗文隐逸思想的折光
一、隐逸思想的表现
二、潘岳政治性避退原因探微
第三节 潘岳诗文中的生命意识
一、对天地人生的宏观把握
二、生命忧惧中对“生”的思考
下编 潘岳及其作品的接受研究
第七章 潘岳接受的黄金期: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潘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
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状况
二、潘岳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及原因
第二节 有关潘岳及其诗文的批评
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对潘岳言行的记载
二、刘勰《文心雕龙》对潘岳的全面评骘
三、钟嵘《诗品》对潘岳诗歌的评价
四、萧统《文选》对岳作品的推重
五、吉光片羽的品评
第三节 潘岳诗文的影响
一、谢庄、颜延之之诔
二、江淹对潘岳诗赋的接受
第八章 潘岳接受的发展期:唐五代
第一节 唐代关于潘岳诗文批评的阶段性
一、注重文辞声色之美的初唐时期
二、高扬“汉魏风骨”的盛唐时期
三、强调“文以载道”的中晚唐时期
第二节 唐代诗歌作品中的潘岳
一、唐诗中有关潘岳的典故举要
二、潘岳故事在唐代产生的效果
第三节 李善注《文选》对潘岳诗文的传播与接受
一、注引潘岳作品佚文
二、汇集前代诸家的有关释义
三、对潘岳作品原意的发挥
第四节 唐代潘岳的影响
一、唐代悼亡诗
二、唐代诗人的潘岳情结
三、潘岳《狭室赋》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影响
第九章 潘岳接受的深化期:宋元
第一节 宋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矛盾上升带来的对气节的重视
二、正统文化回归带来的对道德修养的强调
三、文学批评本身强化创作主体的作用
第二节 宋代文学批评中的潘岳
一、宋人诗话关于潘岳的多元化批评
二、文集序跋中的鲜明态度
第三节 宋词中的潘岳
一、女性视角下的理想情人
二、安仁式的叹老嗟卑
三、闲散中的幽怨
第四节 潘岳诗文的在宋代传播和影响研究
一、《文选》在宋代的传播
二、潘岳影响下的悼亡诗词
三、灵犀相通的隔代知音:史达祖
第五节 潘岳在辽金元的接受状况
一、潘岳作品的传播情况
二、诗话、文集序跋中的品评
三、潘岳及其诗文在辽金元的影响
第十章 潘岳接受的持续期:明清
第一节 明代文学运动与潘岳
一、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状况
二、前后“七子”复古浪潮中的潘岳
三、六朝诗歌拟习之风
第二节 明代诗话
一、潘岳人品与文品之论
二、诗文评议
三、文史价值定位
第三节 诗学视角下的潘岳
一、《诗薮》:文风下衰论潘岳
二、《诗源辩体》:诗歌渐变观中的主体认知
第四节 清诗歌选本中的批评
一、《采菽堂古诗选》与《六朝选诗定论》的正面批评
二、《古诗评选》与《古诗源》的反面批评
第五节 清代诗话
一、否定态度中潘岳诗歌地位的重新界定
二、日渐苛责的人格和文品批判
三、挞伐声中的少数冷静者
第六节 潘岳著述的整理
一、明以前潘岳作品的流传情况
二、明清时期潘岳著述的整理情况
三、明清时期重要的诗文总集和选本中潘岳作品的收录情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辨体批评的成就[J]. 何诗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3)
[2]明清赋学论[J]. 徐志啸. 晋阳学刊. 2012(05)
[3]宋代士人审美心理多元化的文化成因[J]. 高杨. 文艺评论. 2012(06)
[4]文学训诂与自由释义——以李善注《文选》作为考察对象[J]. 邬国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5]《文选》中潘岳赋六首释证[J]. 顾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6]王夫之的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分析[J]. 曾毅.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7]中国哀悼文学与潘岳的文学成就[J]. 李景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8]潘岳事迹二考[J]. 高胜利.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9]“诗意地栖居”:从潘岳《闲居赋》看西晋时期“人文不一”现象[J]. 龚颖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唯生与位 谓之大宝——潘岳《西征赋》解读[J]. 王德华. 古典文学知识. 2010(02)
博士论文
[1]潘岳研究[D]. 高胜利.扬州大学 2012
[2]西晋诗歌批评史研究[D]. 曾毅.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江淹文学创作研究[D]. 王大恒.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魏晋散文研究[D]. 渠晓云.苏州大学 2004
[5]鲍照诗接受史研究[D]. 罗春兰.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潘岳研究[D]. 王盼.山东大学 2009
[2]潘岳哀诔文刍议[D]. 潘润娇.华南师范大学 2007
[3]从潘岳的创作看其心态与情感[D]. 江君.湖南师范大学 2005
[4]潘岳研究[D]. 王丽芬.福建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2942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942211.html